自然是最好的学校
发布时间: 2025-06-23
见到徐颜佑小朋友时,我有些惊讶,似乎很难把眼前这个瘦瘦小小女孩跟那篇广受赞誉的自然笔记作品“水中精灵——镇海棘螈”对应起来。然而,旁边科学课老师和妈妈的介绍,以及小颜佑蹦蹦跳跳参与到昆虫小组同学们讨论中活泼的表现使我不由得感叹:是她,就是她!
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却丝毫未减弱孩子们的热情:他们在志愿“导师”指导下开展行走植物志活动,体验野外科考及标本采集;现场识别油麻藤、钩藤、鱼腥草、还亮草,探究这些植物的生存智慧、丛林法则;身旁飞过几只蝴蝶,几个孩子大声讨论它们科属;最热闹要属胡勇老师带领的团队,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一棵濒死樱花树,目标是找到致死原因及元凶,孩子们争先恐后接力加入到锯开樱花树干行列,在惊叹声中不时从横断面沟槽拈出白蚁、天牛、小蠹虫……这里是宁波市五龙潭自然笔记创作营,六五环境日前夕举办开营活动的场景。
五龙潭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是国家4A级风景区。这里峰峦挺拔、峡谷幽深、林木茂盛、溪流蜿蜒,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宝库,自然笔记创作题材丰富。不过在景区负责人王辉眼里,自然笔记创作营地只是第一步,他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升级打造全国自然教育领域标杆性目的地。“当然,自然笔记创作营地是开端,是起步,也是最重要内容。”看着老师、家长、孩子在营地里情绪高昂、欣喜投入的盛况,王辉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自然笔记,简而言之就是对自然观察的记录,其起源可追溯到史前人类在岩壁上刻画自然现象的行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西方探险家与航海家远征,随船的博物学家着手对陌生地域自然现象进行较为客观观察和科学记录;他们采集标本并在日记本上详细描述标本特征、所处环境及伴随的自然现象,这些日记图文并茂,记录时间、地点、天气等信息。最有代表性成果出现在十九世纪:1831年,英国人查尔斯•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作为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探险船环球航行;在这次为期五年航行中,达尔文观察并记载了不同岛屿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为他后来的进化论奠定基础,观察成果体现在他最重要科学著作《物种起源》中,这本书也成为现代生物学基石。
从东方到西方,自然笔记历史长廊星光璀璨。
1613年5月19日,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从宁波宁海出发,开启长达30余年游历生涯。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终成60余万字《徐霞客游记》,尽绘天下名山胜水;游记中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对气候的变化、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描述和考察。
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两年,他用清新、细腻、生动的文字,捕捉四季更迭以及那些最纯粹的自然景象与事件,写就超验主义作品《瓦尔登湖》;书中将瓦尔登湖畔简朴、静谧生活,与世人忙碌追逐名利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生活模式,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非虚构作品。
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终生对植物、生物特别是昆虫生活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研究,并将亲身观察所得写成10卷本《昆虫学回忆录》,又名《昆虫记》。《昆虫记》研究的是“生命的活态”、“生命的过程”、“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密切交往”、“生命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书中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书中言语又始终灌注着作者本人生命的汁液与心灵气脉,是一部真正的“生命的乐章”。
这些人类进化史上的不朽篇章,源于亲近自然的启迪,源于聆听万物的恭敬,源于阅尽山水的浪漫,源于穿越尘嚣的宁静。
20世纪初,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脊椎动物博物馆科学家约瑟夫•格林奈尔设计出一套高效的科学调查记录方法——格林奈尔法。该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记录日期、时间、前往路线、位置、天气和生境,以及观察到的物种和动物行为等。格林奈尔法既能让人们快捷记录自然现象,又为科学研究积累了有效信息,后得以在民间广泛使用,也成为奠定自然笔记活动开展的基石之一。
自然笔记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更是对自然界的反应与思考。它融合了科学考察、细致观察、实验探究、人文思考及艺术表达的精髓,是一种观察、记录自然的方式,具有多元化、多维度的内涵与核心价值。
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摸索比较,自然笔记教学法在生态环境课外教学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更多科学老师的最爱,成为对青少年开展环境教育最优选择。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自2018年开展年度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征集活动以来,吸引全国31个省市3000多家机构超过50万青少年参加,湖北、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走在前头。
孩子们走出教室,穿过学校围墙来到大自然,与五彩斑斓的生物要素互动,形成丰富的、日新月异的个性化体验,这种互动与体验伴随发现的惊奇、情感的跌宕、心灵的撞击,却也正是关注真实世界的根本,是建立生态系统观念、建构环境伦理体系、健全负责任行动体系的基础。
这一选择更可以把孩子们从电子产品的包围中解放出来,让本该明亮的双眸恢复灵动,用万物生长的韵律赶走身心失衡的焦虑,走出车水马龙的喧嚣,回归纯净淡然的宁静。
徐颜佑就读的宁波修人学校小学部科学指导老师胡丽丽讲了这样一段往事:一次科学课后,她把一些种子和植物送给同学们;徐颜佑选了一株海桐,但带回家后不小心折断,小颜佑伤心大哭;细心的妈妈忽然发现,海桐株上有籽,是不是种子呢?一番合计后,颜佑和妈妈一起把籽埋在土里,不曾想,奇迹果然发生,第二年春天土里发出了海桐嫩芽!小颜佑细心照料这株嫩芽,记录下它的成长,并作为美好与胡老师分享。
胡老师说,参加自然笔记科学小组孩子们的最大特点,是对大自然更加好奇,相比同龄人更有爱心,更愿意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
《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女士在《惊奇之心》一书中写到,如果事实是种子,可以在日后产生知识和智能,那么情感和感受就是孕育种子的沃土,而童年时光是准备土壤的阶段。这句话准确描绘出让孩子接触自然、亲身体验探索自然来满足对这个世界好奇心重要性的支持。
今天的孩子就是下一代的公民,自然笔记上的观察与思考,终会转化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念与坚定。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林玉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
- 2025/06/26关于举办2025“八喜杯”我的...
- 2025/06/18关于2025年企业ESG案例征集活...
- 2025/06/11关于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学生水...
- 2025/06/10关于举办2025年“美境行动”...
- 2025/06/05关于公布2025年工商业生物多...
- 2025/06/03关于举办2025年全国青少年自...
- 2025/05/30关于公布2024“八喜杯”我的...
- 2025/05/28【解锁城市“绿色密码”】“...
- 2025/05/25关于2025年工商业生物多样性...
- 2025/05/23海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