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还要潜伏多久?
发布时间: 2011-08-29
  随着环保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地表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潜伏在地下的水资源污染却呈现出加剧趋势。

  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污染防治的目标和措施。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规格高;通过了全国性防治规划,力度大;提出了阶段性防治目标,措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氮超标。调查组预测,到2015年,除江西、山西外的中部和东南部所有省份,均将因为过量用氮而成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的潜在高风险区。

  2010年11月,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进行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Ⅰ~Ⅲ类水)只占24.24%,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Ⅳ类水)也只占25.05%。

  同一调查表明,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土壤、地下水造成严重的点状污染;污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造成较大影响。

  《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水质为优良—良好—较好级的监测点总计为1759个,占全部监测点的42.8%,2351个监测点的水质为较差—极差级,占全部监测点的57.2%。

  这种局势还在加剧。国土资源部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有4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在不断恶化。

  开采量每年增加25亿立方米

  污染加剧的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也在增加。

  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有地下水降落漏斗222个,其中浅层133个、深层78个、岩溶11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

  在华北平原,200万口机井遍布田间地头。有资料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量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经在华北形成。

  《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介绍,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我国的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

  北京市因为逐年超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自1999年以来急剧下降10.9米,年均下降1.2米。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承德呼吁,立即限制或停止地下水的开采,防止由于过度开采导致雨量减少及沙尘暴出现。

  针对山西省用水结构2/3为地下水、1/3为地表水的现状,有政协委员建议建立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用水结构。

  治理难度大,重点在“防”

  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然而,治理地下水污染,并非易事。

  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一旦污染物进入合水层,治理难度极大。

  除了资金成本,还有一个时间成本。地下水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内,缺氧、温度低、无光照、流动缓慢、水交替周期长,一旦受到污染,污染物、水和介质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复杂,恢复周期长。
  因此,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在“防”。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侧重点在“防”;从会议明确的8项重点措施来看,只有一项强调了污染修复,其余措施的侧重点都是“防”。

  既然重点在“防”,怎么“防”?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控制工业危险废物对地下水的影响;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污染,逐步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在水源保护区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严格防控污染土壤和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污染。

  地下水污染还要潜伏多久?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一个为期10年的阶段性目标。会议提出,到2015年,初步遏制全国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到2020年,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
 
 
日期:2011-08-29  作者:岳跃国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