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无废城市”,共创“无废校园”——“无废校园挑战赛(北京站)”项目展示交流会暨颁奖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0-12-31

  

  无废城市推试点,无废校园我先行。垃圾也能变成宝,垃圾分类有妙招。师生携手来共建,家校联动人人行。节能减排好处多,绿色生活家家享。

  12月17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承办的“无废校园挑战赛(北京站)”项目成果展示交流会暨颁奖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举行。

  垃圾分类机器人、桌游,废纸做的纸凳、纸画,落叶制作的酵素、标本……在活动现场,汇集着北京五十多所学校师生的“无废”创意。参与项目的教师代表还在活动现场演示了学校开发的“无废校园”课程,学生代表们带着自创的垃圾分类快板、歌曲和演讲走上了舞台,发出来自他们的倡议:“无废”,让城市更美好;“无废生活”,请与我们同行。

  “无废校园挑战赛(北京站)”项目自今年初启动以来,吸引了北京地区近百所学校报名参与,超过两万名师生围绕“共建无废校园,助力无废城市”主题开展行动。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何家振副主任指出,在“无废校园”的实践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无废城市”理念在社会场景应用的有效性。未来,我们应发展更多的“无废校园”,把“无废校园”的建设和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结合,让城市的构成空间、运作机制和社会群体都实现“绿色转型”。

  颁奖会上,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也通过视频鼓励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所以要改变自己,减少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与身边的家人携手行动,为地球减负,做生活中的英雄。本次无废校园挑战赛(北京站)还邀请了新生代说唱歌手石玺彤担任推广大使,鼓励年轻一代一起行动,“共建无废城市,共创无废校园”。本次颁奖活动还揭晓了“无废校园挑战赛(北京站)”项目活动中的获奖名单。

  “无废校园”,是建立在“无废城市”理念下的一种校园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通过培养学员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生活行为习惯,在校园中达成废弃物的“可见,可减,可用,可消”,即废物的妥善监管、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和最大限度消除废物末端处理的环境影响,最终实现整个校园废物产生量最少、资源充分利用、安全处置的目标。

  学校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师生参与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探索公民“无废城市”建设参与方式,培养“无废城市”建设者和城市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校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小手牵大手”形式,可以更好地让“无废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辐射更多群体自觉维护城市形象,助力城市转型升级。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无废校园挑战赛(北京站)”项目根据北京地区中小学环境教育基础情况,发布了《无废校园建设行动指南》《无废校园建设教师教案手册》《无废校园建设学生活动手册》《无废校园建设实践工具手册》等,为学校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步骤指引和建议措施。同时,项目还将在明年继续拓展和深入,为学校及其师生提供更多实践成果的展示机会,与师生一起在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废弃物再利用、限塑减塑等主题下开展“无废”课程开发、“无废”创意活动策划、“无废”宣传品制作等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延伸至家庭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