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交互变迁的史诗——评《人类的足迹:一部地球环境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4-04-14所属期数:2014.1
文/张新


【中文书名】《人类的足迹:一部地球环境的历史》 
【原著名称】The Human Footprint: A Global Environmental History
【原著出版者】Wiley-Blackwell 
【原著作者】【美】Anthony N. Penna
【ISBN】978-7-121-21370-0
【页码】328页黑白印刷 【装帧】平装压膜勒口
【开本】1/16 【尺寸】170×235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定价】69.00元

   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开始了探索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征程。东西方学者和哲人们在追寻自己先祖的生命足迹、思考自己的来路和归途时,研究探索途径虽略有不同,但是都获得了一定的生命密码、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共处的奥秘。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宇宙和地球的起源发展有着自己朴素的辩证认识。《道德经》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而且和天地间的能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的典型观点,大概有“天胜人论”、“天人交相胜论”、“天人合一说”、“人胜天论”。这里所说的“天”,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人类自身以外的一切,即自然和环境。西方基督教则以人为宇宙的中心,高于自然,可以支配自然,认为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是供人类利用的。所以西方人对自然采取一种认识、探索、征服和享用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不仅用于观察自然世界,而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方人崇尚竞争与胜利,追求获得与占有,为了荣誉和财富,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不断扩大征服自然的成果。这种自然观对西方文明及其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足迹:全球环境史》的作者、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环境史教授安东尼•彭纳也秉承了西方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从全新的角度探究和阐述地球起源及人类过往,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多学科、多领域交织的人类与环境图景。

  该书的特点之一在于多学科和多领域综合的研究手法,引用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人类学及历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描述地球地质构成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本书开篇即以地球起源及其发展变化为先导,重点放在了地球数次重大的地质变化对地球整体以及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并指出现代人们最为关注的全球变暖其实在地球创造生命之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地球地壳运动也起到了塑造地球环境的作用,地壳变动和气候的暖化、冷却交替变化,成为地球最为多姿多彩、波诡云谲的变化历程,读之令人惊心动魄。

  在第二章中,作者从环境角度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命存续的法则。生命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部分原始人种在不断适应环境中生存,部分原始人种则被环境淘汰。在这个残酷的生命交替过程中,人类演进出组织结构和协作劳动,狩猎技术提高使营养摄入改善,这些都促使人类成了万物的灵长,这是多么伟大的生命奇迹!人类智慧的发展使农业和定居成为可能,作者继而简述了气候与全球范围内的早期农业及农业聚居区的相互影响。农业及畜牧业的发展使人类体格健壮的同时,也带来了疾病。作者借由营养、气候变化和人口之间的关联,描绘了人类从迁徙到定居、从游牧到农耕、从城市兴起到文字的起源这一跌宕起伏的进程。人类文明进入农耕城市文明后,手工业和制造业应运而生。作者将这部分的重点放在人类手工制造业及贸易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燃烧矿物燃料对人类社会形态和自然环境影响极其深远,也是当今全球变暖的主因。

  本书后部对人类的新旧能源方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新旧能源方式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作者还综述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历程,并指出气候暖化有弊也有利,人们不能只看到弊,也应看到其利,如永久冻土解冻变为可耕地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作者敦促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并呼吁大众不要把大气作为公共排污口,对此不要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因为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本书开篇即用多种方式阐述地质变化创造了气候系统,使生命起源成为可能,因此本书的终篇围绕世界气候暖化展开,有助于强调大自然和人类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