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解读低碳经济的“前世今生”--读《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有感

发布时间:2012-08-20所属期数:2011.5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Low Carbon Economy

文/郭沛源


  张坤民教授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先驱人物,过去几十年曾先后出任清华大学环境系副主任、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全职教授,长期奋战在环境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一线,即使在2006年从太平洋大学退休后仍然坚持工作。2007年,年近古稀的张教授敏锐地察觉到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开始着手低碳经济研究,成果丰硕,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编著了《低碳经济论》和《低碳发展论》两本比较实用的入门书,全面深入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理论和方法。

  2010年,张教授推出低碳系列的第三本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与前两本书不同,这本书收录的都是张教授个人或合著的文章和讲话,时间跨度从1989年到2010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环境保护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环境问题密集出现的时期。

  全书按主题分为七个篇章。前三篇“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与科技”主要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譬如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科技等。第四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过渡篇,回顾了从里约会议到京都会议的历程,介绍了《京都议定书》的背景、形势和影响。后三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低碳发展战略与规划”、“低碳发展调研与试点”则由粗及细,探讨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纵览全书,虽然文章出自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但经过巧妙编排,全书的逻辑结构依然严谨、清晰。

  读完之后,笔者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历史视角解读了低碳经济的“前世今生”。书中文章出自过去20年,而全球低碳浪潮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涌起的,两者基本重合。所以,从书中不同时期的文章,我们可以读到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不同态度。譬如,写于1997年的《联合国第19次特别大会回顾》,就记述了该次会议争议最大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写于1999年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施》,又前瞻性地提出《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的可能影响——尽管在近期没有减排义务,但新世纪的任务很重;写于2002年的《推动京都进程,确保人类未来》,则阐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基本立场,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写于2010年的《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又明确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内在需求。读者若能将这些观点放在一条时间轴上,低碳经济的前世今生便跃然纸上,这对我们从宏观角度理解低碳经济发展、预测未来走向大有裨益。这当然是得益于张教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长期关注和多年一线工作的宝贵经验,在同类书籍中是少见的。

  因为工作关系,张教授亲身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国际会议,如联合国里约峰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年会,紧跟国际前沿趋势,这在书中处处得到体现。同时,书中也收录了不少国内低碳发展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如张教授在2009年初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共十一个城市开展低碳调研,其调研感想与建议收录在第七篇。在建议中,张教授提出了关于低碳发展的目标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还专门指出环保部门积极参与综合决策和推动低碳发展责无旁贷。这些观点对从事低碳管理和政策研究的读者会有所启发。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