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保护源自热爱 读《与兽同在——一位博物学家的野外考察手记》有感

发布时间:2012-01-05所属期数:2011.3
Love is the Source of Protection
 
文/郭沛源


  古稀之年,对多数人来说,应是颐养天年、乐享天伦的年纪。很难想象,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这样的年纪仍然活跃在野生动物保护一线,还在阿富汗北部的群山之间做马可波罗盘羊调查。

  这位老人就是乔治·夏勒(George Beals Schaller),生于1933年,是一位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他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在非洲、亚洲、南美洲都开展过动物学研究,是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三位世界上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先后获得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中华宝钢环保奖。

  夏勒博士喜欢观察自然和动物,并写下了在探索中的所见所闻。其代表著作包括《大猩猩年》、《塞伦盖提的狮子》、《最后的熊猫》和《西藏生灵》等。2007年,他从以往发表的数十篇文章和出版的多部书籍中,挑选出19个故事汇编成集,出版了新书《与兽同在——一位博物学家的野外考察手记》。2011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

  《与兽同在》囊括了作者过去半个世纪中在世界各地研究的动物,它们都是激起作者好奇心的动物。该书按照地区划分为美洲、非洲、南亚中国和蒙古、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等四个篇章,记录了北美驯鹿、美洲豹、非洲狮、金丝猴、大熊猫、雪豹、藏羚羊等多种珍稀动物。作者寻找那些忽视自然保护的国家,希望为那里的保护工作带来重大改变。

  这本书里的每个章节都讲述了夏勒博士与动物之间的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很轻松,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有的甚至就像是在读个人日记一般。书中有一篇很早的文章写于1967年,该文记述了作者刚刚就读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时研究大苍鹭雏鸟的三个月时间里,从雏鸟钻出蛋壳开始,到学习站立、练习飞行,直至最后放归自然。即使是那么平淡无奇的三个月,作者却已经从大苍鹭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大苍鹭的许多行为,甚至像表示威胁或杀死猎物的复杂行为,其实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天生的。

  类似这样的故事,书中还有许多。这些故事会让读者亲切地感受到野生动物的喜怒哀乐,大大小小的动物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与动物的距离感变小了,这样人们当然会逐渐喜欢并热爱上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也会油然而生。夏勒博士也认同这一点,他在前言中指出,“老虎的威武优雅和大熊猫的视觉魅力会激发人们更深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将我们与其他动物联系起来,让人渴望超越枯燥的统计数字,更深入地了解它们。我无法做个超然的观察者,我首先要感觉自己热爱某种动物或某个地方,然后才会花多年时间研究它们。”他在序言中又说,“好的研究者需要有了解真理的激情、情感投入以及探求超越知识局限的强烈愿望。”

  保护源自热爱,热爱源自亲身体验和观察。这正是该书出彩之处,没有教条式的宣讲,每个故事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这是个很高的境界,没有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很难修炼出如此功力。夏勒博士经常在一个地方逗留几年,为的就是翔实地描述某一个物种。这样的精神让人钦佩,这样的成就也令人仰止。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