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应对21世纪全球水危机——评《当江河枯竭的时候》

发布时间:2011-03-09所属期数:2010.3
To Deal with the Water Crisis in 21 Century
文/ 郭沛源
 


  江河是人类最宝贵的淡水资源,灌溉了农田、哺育了人民。然而,世界上的大江大河正在陷入困境,水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在约旦河到达约旦之前,以色列人正用管道把它抽干;恒河流域连年干旱,因为印度在旱季抽干了这条圣河中所有的水;伟大的阿姆河,号称中亚的尼罗河,被改变了流向,引入大漠之中,导致咸海干涸;绝大多数地图上标出的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海)的海岸线,距离现在的海岸线已有数百英里之遥;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所抽取的地下水需要两千年的降雨才能加以补充;在印度,农民们如今需要在岩石层里开凿超过半英里深的井,往往还找不到水……这些,便是英国环境专家弗雷德.皮尔斯在他的著作《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中所描述的场景——一幅世界水资源紧张状况的示意图。他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

  皮尔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访问了30多个国家,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江河命脉。这包括中国的黄河和长江、美国的科罗拉多河、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等。他考察了这些地区的用水、缺水状况,揭示了其背后深层次的科学、经济、政治和历史原因。因为很多场景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采访的对象既有最底层的民众,也有流域管治的官员,所以书中描述的内容都非常细致生动,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有的甚至令人黯然神伤。譬如,书中描述了印度蒂鲁普尔的一个“水市场”的故事。在那里,皮尔斯遇到一个当地人,这个人告诉他,“我不种庄稼了,我在这儿种水。”他在地里凿井,深到地下的岩石层,然后一天24小时抽水。一车水可以卖200卢比,约合4美元。收购商将水拉到城里卖给当地的纺织厂,可以卖400卢比,这笔生意可以产生100%的利润。这样一个水贸易市场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是因为当地最大的一条河和水库都已经干涸了,工厂和居民都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只能花钱去买。皮尔斯说,这种水贸易正在印度各地迅速发展。这是一场典型的“公地悲剧”,在印度,水属公共产权,是“免费品”,所以,当地人抽水越多,赚得越多。于是,“水每天都在减少。几周前我们钻了两口新井,其中一口不出水。不过我们会继续钻,直到我们打出足够的饮用水。”一个当地人如是说。故事还没结束。皮尔斯发现,纺织厂用了干净的水之后,排出的却是五颜六色的污水。这些未经处理的水顺流而下,注入一个很大的水库,使其成为一个工业污水坑。当地人说,“我们用它洗衣服,衣服会出现破洞,穿上用井里的水洗过的衣服,人也会生疹子,浑身发痒。开始我们还让牛喝这里的水,但它们很快就死了。”这样的故事,即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来,也会让人不寒而栗,深受触动。皮尔斯正是用笔记录下来这些故事,以警醒世人。

  这本书总共有十章,每章都有一个主题。总体上说,这十章其实就讲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全球水危机的问题,作者用丰富的实例,讲述了许多象印度水贸易市场一样悲凉的故事,它们涉及北美的格兰德河、乍得湖、海芒湿地、湄公河等。其次是水危机导致的天灾人祸,譬如大坝引起的生态问题、为争夺水资源引发的争端、因失水导致的文明衰退等。在谈到水资源争端时,作者回顾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为抢夺约旦河水爆发的战争,认为这是第一场现代水资源战争。最后是如何应对水危机的问题,皮尔斯谈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寻找新水源、收集雨水、提高农业灌溉效率等。

  在这三个问题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第三个,即水危机的解决之道。跨区调水、收集雨水、海水淡化、提高用水效率,这些是我们所熟知的,皮尔斯也都谈到了。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皮尔斯所介绍的全新的水文伦理观,从伦理、哲学层面探讨应对水危机的问题。皮尔斯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必须学会“驾驭水循环”,而不是取代它。他认为,我们从来不曾毁灭过水,我们可能污染它,用它灌溉庄稼、冲厕所,甚至把它存到炎炎烈日下的大水库里加速蒸发,但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水又回来了,经过天空上的雨云的洗涤和净化,清新如初。因此,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皮尔斯认为,我们要摒弃这样的想法:把水从自然中提取出来,在使用之前存在金属中,或拦在混凝土后面;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一种不是基于技术现状或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为了社会效益最大化进行水循环管理的价值观。皮尔斯还尖锐地指出:水可以向山上流或向山谷中流,但是不能总是向“钱”流。他认为,新的价值观往往意味着回到过去古老的方式,在降雨的地方集雨……拆除大坝和堤岸,重新补充地下水资源,重塑河流……这是一个解决21世纪难题的20世纪老办法。

  这些观点未免显得有些激进,当下多数人估计不会全盘认同。但是,这一思想已经被创新的工程师应用到洪水治理中。皮尔斯说,以前,工程师试图将复杂的河流水文学变成简单的水管机械学,结果他们经常在他们声称安全的地方制造危险,在他们试图消除洪水的地方加大洪水。现在,新的思维方式是把水分流到田地中,拆除河岸和堤坝,使河流回到冲积平原上,恢复河流的蜿蜒曲折和沿岸的沼泽。这些做法,总的来说都是“顺应大自然的力量”。

  其实,这不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吗?当时的治水理论很朴素:水只能引导和疏通,不能阻挡和堵塞。后者治标,前者治本。看来,皮尔斯是认同我们老祖宗的观点的。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如何看待老祖宗的治水思想?我们如何看待当下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我不知道答案,只希望不要看到这样的结局:当我们发现用西方技术不能解决水的问题时,西方人反过来用东方人的古老智慧来教我们怎样治水。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明白这些大道理,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皮尔斯说,“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一天要用掉多少水。我们每天喝的水平均不会超过1.5加仑(约5.7升),加上洗洗涮涮和冲厕所,我们用掉的水大约是每人40加仑(约151升)。”只要我们洗浴的时候少用浴缸,在刷牙的时候关掉水龙头,冲厕所用中水,我们都能节约不少水。并且,在这个水价攀升的年代,我们还能节约不少水费。何乐而不为?前段时间参加一个会议,北京一家酒店更换了洗手间的水龙头,每年就能节约水费数万元。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只是不少公司、家庭和个人没有这个意识罢了。但愿这本书能够对这些朋友起到警醒的作用。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书的译者张新明。他是山东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译者的用心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在一些细小的地方,译者专门加上注释。遗憾的是,就在这本译作将要完成的时候,张新明不幸在车祸中殉职。怀着巨大的悲痛,他的亲人、同事、朋友花费了大量心血将译作审校出版。因此,这本书凝聚了多人的心血,寄托着无尽的思念。

  谨以此文纪念逝者。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