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站在世界边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12-01所属期数:2010.2
Thinking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文/ 何钢


  盖斯·斯帕斯(Gus Speth)在新书《世界边缘之桥》(The Bridge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中表示,不管现在的环境活动家多么努力甚至狂热地想要阻止目前环境退化的趋势,但以目前的人类系统已经无法应对这种趋势。因此,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趋势的根源:美国式的消费型资本主义。他同时提出,要重新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其它人类福利如健康、自由、和平、稳定及社区等的联系,推动人类生存方式的大转型。

  书中开篇就引用了斯黛芬(W. Steffen)在《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中的经典环境16图,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人口、GDP、FDI增长的曲线,1950年后它们几成指数增长,与之相应的人类对水的利用、能源消耗、CO2排放、鱼类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与灭绝等也大幅增长。人类对于自然和地球的超常规影响,使其到了崩溃的边缘,因而作者“站在世界的边缘”思考,认为这是整个系统的失败。

  而他认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失控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也是问题的“万恶之源”。首先,资本主义是内生有指数增长的冲动;其次,利润左右资本家的行为;第三,它强调扩张、效率和过度膨胀的商业化;最后,它注重眼前超过未来,重私人利益多于公共利益。而社会的组织也会围绕资本建立,因为我们现在理解的资本主义也是无力支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听来颇像马克思主义的环境篇,不过分析的逻辑却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而从上世纪70年代发源的现代环境运动也有其自身的局限。现在的环保主义是关于环境问题的陈述和环境规制的采用;是现实的和渐进的;倾向于处理结果而非寻找原因;相信问题可以在可接受的成本内解决;集中在环境部门本身寻找办法;而非集中在政治活动和“草根”(基层)运动上;寄托环保当局来解决问题。书中的这些分析笔者不完全同意,比方说当代环境运动恰是从草根发起的。但已需要呼吁环境保护“2.0”来应对当前大量、复杂、环环相扣和深刻的环境挑战。

  Speth提出环境的“大转型”,其中很多是环境经济学探讨的内容。首先,是要深入资本主义运行的根基——市场。市场本身是无辜的,看人类如何驾驭它。所以应建立新的市场,选择正确的技术,形成正确的价格,从而“建立”正确的环境。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政府要建立激励机制、标准、管制等。

  作者还谈到资本主义的妄想症:无止境的增长。而这个增长是一个无就业、无情意、无发声、无根基和无未来的增长。所以他提出来要套住这个增长怪兽的“马龙头”。也许我们发展的目标一开始就是错的,我们不是片面追求GDP和经济增长,而是全面追求GDP 和经济增长,实现人类的幸福!但用什么来衡量幸福。金钱?事实上过了一定限度,幸福与金钱无关。而超越GDP,虽然已有人类发展指数的采用,但仍有对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SEW)、真实进步指标(GPI)、社会健康指标(ISH)、人类幸福指数(HHI)等的探索。总而言之,真正的发展乃要增进人类和自然的福利。

  其它的重要转型还包括改变消费主义的商品观念,他提出“够用就好,而不必更多”。消费是市场的源头,一方面有人认为,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生产什么,他就买什么;另一方面,绿色消费理念的引入和接受,消费者逐渐成为一种驱动市场变革的力量。说到底,如果消费者选择“绿色”,企业便不得不向绿色转型。问题是消费者相对企业是个弱势群体,还需要创新政策和工具的帮助,这在《食品公司》的纪录片中有很有价值的讨论。因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塑造,公共基金的建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均可“绿化”企业。

  这样的“美丽新世界”不会自动出现,而Speth先生也未因之悲观,他提出大转型的“温床”和“种子”在于新的意识和观念、新的全球和地方政治。自然、未来、系统、精神、相互依存,这样的词汇是环境主义者喜欢的,可是另一方面,利益和强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国际政治的角逐。也许,这就是环境的魅力,是梦想和现实交锋最强烈却也相爱最热烈的地方,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努力,我们不只是听到春天的声音,而是走在春天的田野上。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