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发布时间:2009-01-15所属期数:2008.6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

本文由 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 提供

     历史显示,严重的危机可能导致国家转向闭关自守,并往往会由此带来负面后果。2008年11月6日发布的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认为,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政策是那些有利于地理集中和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包括国内和国与国之间。

     生活水平与发展趋同 几乎在任何地区农村贫困率都比城市高。在巴西、中国和印度,落后省份的贫困率是发达省份两倍以上。“底层10亿人”所生活的国家——大多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中亚地区——占世界人口的12%, GDP却不到世界GDP的1%。但是,随着国家走向繁荣,地理位置对于生活水平越来越不重要。根据100多项生活水平调查所作的估计显示,像加纳、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最繁荣地区的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落后地区高出近75%。而在富裕国家,这种差异不到25%。

     增长要求地理转换 城市发展带来密度上升,人口迁移和交通成本下降带来距离缩短,国家“弱化”经济边界带来分隔减少——这些都是快速和共享增长的要素。虽然城市规模之大今非昔比,但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城市化速度并非史无前例。同时,相对于偏远地区,沿海省份蓬勃发展,其全球出口额占世界GDP的比例在20世纪从6%上升至26%。1900年以来,国际边界的数目从100增加到600多。但是,对经济增长来说重要的是经济边界的“厚度”,而这取决于对货物、资本、人员和创意流动的限制。目前西欧国家之间的边界只有西非国家边界厚度的1/4。

     繁荣要求人员和产品流动 韩国在1950~1990年期间从农村人口占80%以上变为城市人口占80%以上,而人均收入从目前贝宁的水平提高到超过葡萄牙的水平。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也属于流动性最大的国家之列,每年约有3500万人改换居住地。在中国,1990年代后期有1.5亿多人流入沿海地区。交通成本下降促使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间开展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产业内贸易(即大致相似的货物和服务交换)目前构成全球贸易的一半,而1960年代只有1/4。由于这种贸易对交通成本特别敏感,因此东亚、北美和西欧占绝大部分。

绘制地方和全球经济地图,呼吁扩大一体化

     《世界发展报告》主编、欧洲中亚地区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说:“世界上地理位置最不利的人民最清楚不过的一点是,增长不会同时降临各个地区。市场青睐某些地区胜过其他地区。抵制这种集中化就等于抵制繁荣。政府应当促进生产的地理集中化。但是,他们还必须制定使基本需求提供包括学校、安全、街道和环境卫生更加普及的政策。”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林毅夫说:“通过释放集聚化、迁移和专业化的市场力量,可以缩小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如我们在北美、西欧和东亚所见,这些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推动了繁荣。市场和政府协作驾驭这些力量的效果好坏,将决定城市、省份和国家的财富。”

     新的《世界发展报告》挑战了必须扩展经济活动地域范围才能惠及世界最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假设。试图扩大分散经济活动可能有碍经济增长,使减贫效果甚微。为了快速和共享经济增长,政府必须促进经济一体化,其核心就是人员、产品和创意的流动。吉尔说:“在整个历史上,流动帮助人们摆脱了地理劣势或治理不善的桎梏。报告认为这是经济一体化重要进程的一部分,因为人员和产品流动构成了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全球化基石。”一体化应当是围绕生产地点、人与贫困政策讨论的中心概念,尤其是围绕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全球化辩论的中心内容。相反,这三个方面都过分强调以地域为基础的干预。世行主管可持续发展的副行长凯瑟琳·西耶拉说:“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经济集中化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政府应当改善土地政策,广泛提供基本服务,进行高效率的基础设施投资。正如《世界发展报告》所指出的,有意吸引产业到落后地区的激励措施应尽量少用。”

     《世界发展报告》对政策辩论进行了重新限定,囊括了一体化的所有手段:统一的制度、连通的基础设施以及有针对性的干预。在报告里,制度指的是有关土地、劳动力和商业法规以及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资助的教育卫生等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指的是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和通讯系统。干预包括贫民窟清理计划、对企业的特殊税收优惠以及针对贫困国家的特惠市场准入。

     报告指出,在决定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会导致失败等方面,地域关系举足轻重。通过调整这些政策组合,发展中国家可以重塑其经济地理,正像如今的高收入经济体过去所做的一样。报告的结论是,如果他们做得好,增长仍将会是不平衡的,但发展将会惠及全体人民。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