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读唐纳德·沃斯特的《尘暴》

发布时间:2008-05-28所属期数:2007.6
 Reading“Dust Bowl”
 
文/ 李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ISBN:7-108-01857-8
     作者:By Donald Worster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3年
     字数页数:251千字 382页

     “2001年3月10日,一场沙尘暴袭击了北京:天空昏暗,交通阻塞,机场关闭。……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场从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和北京一路吹过来的沙尘暴竟然漂洋过海最终到达了美国东海岸,进入了大西洋。”这就是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著的《尘暴》中文版序中一开始所描述的情景。《尘暴》一书从生态和文化批判这一独特的视角向人们讲述了1930年发生在美国大平原上的生态灾难,并且分析了形成灾难的原因。

     曾几何时,大平原也是一片和谐的乐土,在印第安人生活的时代,他们完全地融入了自然的经济体系,他们承认自己完全依赖草原。这样在大平原上就形成了非常稳定的“草地——野牛——印第安人”生态圈。但是白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他们带着扩张的野心,带着征服自然的野心来“开拓”这片曾经和谐的土地,平静的草原变成了牧牛场和商品粮——小麦的生产基地。虽然多样化的种植更适合大平原的发展,但是小麦的价值是所有作物中经济效益最高的,所以土地成了赚钱的工具。从土地上攫取的收益越多,美国人的需求就越大,这就迫使农业追求更大的产量,除了生产还是生产,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从土地中索取更多的产品。大平原被撕裂了,生态体系崩溃了,终于大自然开始了它的报复——沙尘暴。

     沃斯特认为,大平原上的人们总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大自然,很少承认自己由于过度开垦而在引发尘暴上所起的作用,其实这正是他们贪婪、自负、狂妄自大的表现。 但是沃斯特也认为,“把事情全归罪于大平原居民本身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大都是文化的不自觉的代理工具——是为一种更大的经济文化所俘虏的男男女女,他们隶属于它的要求和回报,体现着他的价值和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文化使得他们形成了那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是文化之手磨出了人的天性,而尘暴是文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在尘暴发生的这10年里,恰好也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作者认为,这并不是一场巧合。它们出自同一个社会,有着相同的原因——一种共同的经济文化,“两个事件揭示了美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弱点:一个是生态意义上的,另一个是经济上的。”美国那种不断膨胀的能量最终触及到了一片多变的边际土地,破坏了那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了尘暴的暴发。而把那些破坏环境的农场主引到大平原来的是一种社会制度、一套价值观念和一种经济体系,沃斯特把这些因素概括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沃斯特把按照资本主义所教导的生态观概括为三点:“自然必须被当作资本;……为了自身不断进步,人有一种权利,甚至是义务去利用这个资本;……社会制度应该允许和鼓励这种持续不断的个人财富的增长。”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的概括是准确到位的,它使得我们能够进一步看清尘暴发生的真正根源。虽然尘暴时期的联邦政府采取了很多治理措施,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解决问题需要的是一场对商业化农业的根本变革,是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经济文化。

     现代西方人的文化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上——人的本质是自为的,这是从一种传统的、对生态体系紧密依赖的认识转变到现代的、绝对的自由意志和人类自为的感觉。10年的尘暴和大萧条没有在本质上改变那种自我定义,身处灾难之中,人类总的反应都是要更加固守那些价值观直到除了抛弃或者让它毁灭就别无选择为止。所以面对当今我们所经历的新的尘暴肆虐,人们需要更多的是反思,以及真正的醒悟。而醒悟,是需要一种思想意识上的澄明,涉及到素质问题。这其中,教育作为一种支撑力量会起到关键作用,教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