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发布时间:2017-01-18所属期数:2020.01

  气候变化,已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当代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若不改变今天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气候变化将会加剧,21世纪末全球气温甚至升高6℃。
  对某些人来说,气温升高的结果是将羽绒服束之高阁,或者在农作物和蔬菜水果的种植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那些生活在小岛屿上的人们,远没有这么自在,或许要面临家园难保的灭顶之灾,沦为气候难民。然而,比这更可怕的,是“保存”在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南北极地区永久冻土中的微生物和病毒,它们就像是一群灰犀牛,随着永久冻土层的融化,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无人可以幸免。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让-米歇尔·克拉维里(Jean-MichelClaverie)长期关注永久冻土层的DNA含量,寻找可能感染人类的病毒和细菌的遗传特征。他认为“可以感染人类或动物的致病病毒可能会保存在永久冻土层中,包括过去引起全球流行病的一些病毒”。著名科学家比尔·麦克吉本(Bill McKibben)在其新著《蹒跚前行:人类是否已然走向终结?》(Falter:Has the Human Game Begun to Play Itself Out?)一书中提出:全球升温“可能导致被困在永久冻土中的致命疾病卷土重来”,成为人类灭绝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五大原因之一。此时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强化并更新着我们对病毒的认知,一个COVID-19病毒就让我们难以招架疲于奔命,假若永久冻土融化,或许会有一群“黑天鹅”出现,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标志着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从国际合作、科研投入到资金援助,彼时发达国家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末,美国外交政策重点之一就是聚焦“21世纪全球环境挑战”,且“负有领导责任”。然而,乔治·W·布什上任伊始就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而特朗普更是说到做到,上任半年就兑现竞选承诺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美国气候变化立场的反复,反映出一些国家对气候变化认识不足、信心不够以及在权衡眼前与长远利益时的犹豫不决,带有明显的政党政治的特征。然而,即使在重视气候变化的国家,也并非一帆风顺。为履行《巴黎协定》,推动低碳减排,法国政府宣布自2019年1月1日起上调燃油税。虽然每升柴油和汽油分别上涨约合人民币0.5元和0.22元,但却引发以卡车司机为主的民众11月17日走上街头抗议,诱发巴黎50年来最大的骚乱,出现“次生灾害”,重创法国经济。与“高大上”的气候变化之类的“政治正确”相比,燃油加税似乎只是柴米油盐的民生“小事”,但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却是养家糊口的大事。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时隔一个多月上调燃油税政策被收回,但“黄马甲”运动并未退场,演变为一场没有“固定诉求和领导者”的社会政治运动,至今尚未平息,甚至还复制蔓延到多个国家。最典型的,就是迫使联合国气候大会异地举办的智利“地铁票涨价”事件。2019年10月9日因为智利地铁票涨价出现“逃票大军”,随即爆发街头骚乱致使10天后首都圣地亚哥进入紧急状态,军方当天晚上宣布在首都实施宵禁。面对局势失控,智利总统皮涅拉10月30日被迫宣布取消原定于11月中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12月上旬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因圣地亚哥高峰时段地铁票涨价3角,竟令两个筹备多时的极具国际影响的大会“泡汤”,确实“匪夷所思”。不幸中的万幸是,西班牙政府10月31日表示愿意接过大会主办权,最终确保了COP25如期在马德里召开。
  2020年将开启全面实施《巴黎协定》新阶段,同时,各缔约方需要更新已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尽管有些国家政策出现反复,有些政策在落地实施上还有难度,但全球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全的决心与信心不能动摇。气候变化,无人能置身事外,人类的命运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地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相关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