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等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对北京的老鼠药进行一年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当前,在城市里普遍实行的粗放式的灭鼠方式,需要改良。否则,不仅白白浪费公共财政资源,而且对城市的其他生物,比如鸟类,比如猫狗,造成伤害。
一到冬天,北京所有公共场所就会插上大量三角形的小黄旗,旗子上面写着“鼠药投放点”、“注意安全、请勿触摸”等字样。旗子的旁边,一定会撒着一堆做成蜡块状的老鼠药,它们有芸豆般大小,很多会被路人有意无意地弄碎。这种全覆盖式的、严阵以待的“灭鼠”方法,真的有效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吗?
2007年12月1日,在这几家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发起的“城市乐水行”活动中,环保志愿者在南护城河东段(北京肿瘤医院附近)河面上,发现十多只麻雀死在水中。“当时,大家一起讨论这些麻雀的死因,后来觉得,最大的可能,是麻雀吃了河岸边刚刚投放不久的、但被某种外力碾碎了的老鼠药。”
基于这一发现,“自然之友”发起成立了“鼠药调查志愿团队”,得到了北京地球村“NGO化学品协作网络”的小额资助,绿家园志愿者等环保组织在研究进程中全力协助。“鼠药调查志愿团队”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鼠药投放情况进行了观察,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拜访了主管灭鼠工作的相关机构和组织,访谈了大量的公众。
在鼠年即将结束,新的一个“灭鼠季节”即将到来的时候,“鼠药调查志愿团队”亮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鼠年说鼠药——城市灭鼠工作及其后果的研究与调查》。他们一年的观察、研究成果,都浓缩在这份报告中。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环境史博士研究生毛达,全程参与了这一研究。他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会讨论老鼠的问题,但在许多地方,他们都用‘控鼠’而不用‘灭鼠’,或者是‘综合鼠害管理’。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说,老鼠是自然生态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全部消灭;二是从绩效上看,人类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老鼠都消灭。因此,我们建议,我们也少用‘灭鼠’,多用‘控鼠’。这样可能更符合环境伦理。”
北京密云县大城子镇中心小学教师朱秀荣担任研究小组的组长,她说:“我们的研究报告还提出了几个小建议,一是北京市应当重新评估当前这种灭鼠工作的效果,同时把评估结果对社会公开,因为灭鼠花费的是公共财政;二是在灭鼠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对城市生态的负面影响,因为老鼠药一经投放出去就彻底流落到自然界中,完全依靠自然界来‘消化’,这会对生态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三是建议全国更多的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关注本地的灭鼠现状,因为我们的研究和观察工作只是刚刚开始。”
据了解,环保组织将把研究报告寄给相关的“鼠害控制”部门,同时准备组织志愿者递交到负责具体实施鼠药投放的居委会、物业相关负责人手中;这份报告的电子版,可以在环保项目“自然大学”的网站下自由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