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遭遇现代化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04:31 中国青年报

  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千年来享誉海内外。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曾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比试作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南京是一座迈向现代化的城市,秦淮河却成了一条走向尴尬的河。

  最后的铁匠


  双门桥路7号,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秦淮河自北向南流到这里90度拐弯,由东流向西。

  这里开着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铁匠铺。“叮叮当当”的锤声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亲切而遥远的年代。今年50岁的任力祥师傅是这家店的传人,任师傅说:“像我们这么大规模的铁匠铺南京恐怕也就这么一家了。”

  从任力祥家看过去,正在治理的秦淮河北岸已经初现河滨公园的景象,地砖铺得好好的,人们在散步、溜狗、或坐在椅子上看书。而南岸还是一片简陋的民居。

  2004年,南京市政府投入20多亿元对秦淮河进行综合治理,拆迁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全部拆迁工作将于5月底以前完成。

  “拆迁了给秦淮河搞绿化。我的铁匠铺还能不能继续开就很难说了。现在都讲环保了,一般小区里怎么可能让你打铁呢?烧的烟煤会污染,还有噪音。估计很难做下去了。”

  也许不久之后,秦淮河畔打铁这种传统的谋生方法,就将随着拆迁的瓦砾消失在历史的喧嚣中了。

  一条臭河

  秦淮河的工业污染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南京近代工业开始向秦淮河排放机械工业废水。而今,南京作为一个以化工、冶炼、化学纤维为主的工业城市,秦淮河又成了一个工业城市必然的牺牲。

  南京市人大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历年人代会代表们都会提出关于秦淮河治污的建议、议案,自2002年以来,有关秦淮河的建议共35项。

  2002年,一份题为《关于加强外秦淮河城西段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的议案写道:“这里污染严重,尤其在夏天,河水臭不可闻,距河边二三百米就能闻到。”

  据统计,仅秦淮河左岸就有170余个污水排放口,是河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南京市环保局的徐小介绍说,目前秦淮河的水质劣于国家五类水标准。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开始了实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梦想。任力祥告诉记者,在这之前农民划着小船在外秦淮河上捞河泥作肥料下田是常事。到了1988年,工业污染迅速泛滥。此后南京城日新月异,这一带的农田就都没有了,再也没人挑淤泥做肥料。如今,工程浩大的秦虹立交桥正在施工中。

  任力祥的女儿告诉笔者,关于秦淮河她最深刻的记忆是,春末夏初跟小伙伴到河边采野菜回来炒着吃,那是20年前的事。现在,他们家通往河边的后门是一扇密封的铁门,锁得紧紧的,原因是受不住河中散发的那股臭气。

  从任力祥家逆流而上,不远处就是武定门节制闸。那一带原先是水上船家聚集的河段。现在,河的南岸机器声轰轰,外秦淮河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河的北岸依然停泊着一些水上船家。由于是在枯水期,干的河泥呈黄色,而略湿的则呈黑绿色并散发着阵阵腥臭。

  笔者看到,略微泛黄的污水从一根水桶粗的管道向下汩汩的流着,水顺着水泥斜坡流入河中,这个管道每天都会准时排放岸上小区、工厂的污水。

  河水中刺鼻的恶臭随着风飘过来。岸边,是新修的小区,流光溢彩 。

  生活的变迁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夏维中认为,秦淮河的人文生态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

  秦淮河曾经是淡水鱼的天堂。据南京水产研究所的周所长介绍,秦淮河中曾经富产鲤鱼、鲫鱼、鲢鱼、鳙鱼、白鱼等。

  如今,鱼类失去了秦淮家园,工业污染破坏了秦淮河的环境,人工驳岸又进一步破坏了水生物生态系统。2002年,南京曾引长江水冲洗秦淮河和玄武湖,秦淮河内一时出现大量鱼类。然而好景不长,不久这些鱼类又消失了。

  笔者看到,秦淮河水面上漂浮着很多塑料袋,有黑色的、绿色的,在水消退的地方,是拆迁房屋剩下的残砖碎瓦和石灰末。

  在河边,有一对散步的老人。老大爷姓申,今年79岁,老伴73岁。

  申大爷说,曾经,秦淮河岸边有玩杂技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现在都看不到了。还有京剧、扬州戏在秦淮河附近,也很受欢迎,有许多戏餐厅,一边看戏一边品茶,还有小笼包子供应。“可现在,谁还能去喝茶,一杯那么贵,消费不起啊。”

  民国年间,秦淮河上有一种售货船,小巧轻便,既划船又售物。临河而居的人家靠河的一面都有窗户,要购物推开窗户喊一声,小船就会靠近窗下。如今,由于拆迁、整治等种种原因,沿河两岸河房不再,独具风味的售货船自然也难觅踪影。沿河原来的古河房为十里秦淮一景,现今,或是在城建时拆除,或是隐没于高楼大厦之间,再难见其古色古香的风貌。

  传统的迷失

  台北市文化局原局长、知名作家龙应台曾经撰文提醒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要特别警惕在现代化过程中“自己看不见了”。龙认为现代化是手段,保护传统是目的。最近,龙应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化应该以人为核心,是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城市的风貌,而不是城市规定了人的生活方式。

  历史上,秦淮以夫子庙一带的“十里秦淮”闻名天下,其繁华、艳丽历经数朝,积淀了深厚的特色文化。

  秦淮河上面的游船久负盛名。夕阳西下,桃叶渡、文德桥一带大小画船,张灯结彩。工商业者买船设宴洽谈交易;文人墨客河船文会吟诗抒怀;也有爱国人士借船隐蔽忧时愤世;也有三五老人雇船纳凉漫话沧桑。

  如今水系萎缩,秦淮河上风光不再,游船的范围也只能局限在夫子庙前之池畔。游船上也多是外地观光客,本地人闲适的身影难于一见。

  在一张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1948年秦淮河水系图和一张2001年南京市交通旅游图的比较中,笔者发现,有3条河流从地图上消失了:一条是现在为进香河路所覆盖的原进香河,一条是沿浮桥向西与珠江路平行最终汇入乌龙潭的支流,现在从洪武北路往西直到乌龙潭之间的一段业已为建筑物覆盖,还有一条在城南的仙鹤桥附近,原支流已经为仙鹤街所覆盖。

  通过实地踏访,笔者还发现,秦淮河水系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一些地方断流甚至成为死水、枯水。

  南京市排水管理处的李工程师告诉记者:“大部分河流都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城建时被填埋或覆盖的。当时道路交通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河就被路面覆盖成了暗河。”“对水系的恢复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耗资巨大。当时的城市建设投入不了那么多资金,不能恢复,那么就填掉。”南京市建委的崔先生解释。

  直至2000年,南京市发布政府令规定:属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的河道、湖塘,不得覆盖或改变走向、断面。确需覆盖的,由市规划部门会同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秦淮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与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并称为中国4大小吃。夫子庙地区茶楼饭店,街边小吃,满目皆是,形成独具秦淮传统特色的饮食集中地。

  但现在,许多当年显赫一时的名店旺铺如今都失去了往日辉煌。流传至今的秦淮特色正在一天天的消逝。秦淮河北岸的晚晴楼被服装品牌专卖店挤上了二楼,比邻而居的奇芳阁同样无法阻挡财大气粗的麦当劳霸占自己黄金铺面的一楼。“秦淮八绝”中蒋有记的牛肉汤、牛肉锅和六凤居的豆腐涝、葱油饼甚至已经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店铺。

  好在,2003年10月26日,南京市政府就外秦淮河综合治理工程举行新闻发布会,南京市规划局周岚局长现场表示:“面对社会,我们应该多听百姓的声音,决策者则从城市的未来发展出发,思考的范畴更综合,视角更宽广。我要强调,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民心工程。”

  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记述:南京将加强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建设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采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记者团 执笔/陈统奎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