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全球安全研究所卢福特:中美能源对话应先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4日 07:31 21世纪经济报道

  “和平崛起”作为中国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能不能顺利实现,一个议题在于能不能打消其他国家的顾虑,而这些顾虑之一就是:世界有没有足够资源支持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迈向现代化。

  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执行所长盖尔.卢福特(Gal Luft)日前撰文指出,中国作为13亿人口、经济增长保持在每年8%左右的石油纯进口国,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正在迅速增加,而中国的进口石油有60%来自中东地区,当地动荡局势势必对经济平稳运行产生不利影响,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景象;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证明超级大国很难在争夺稀缺资源的前提下和平共处,卢福特担心在不久的将来美中两国就要为争夺石油而爆发冲突。

  4月8日,卢福特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强调石油问题的关键不是还有多少石油,而是还有多少廉价的普通百姓用得起的石油,指出化解冲突危机的途径在于尽快建立中美能源对话,美国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中国开发替代燃料,逐步转向非石油依赖型经济。

  4月13日,美国副总统切尼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访华日程,中美能源合作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问题在于还有多少廉价石油

  《21世纪》:全球每天消耗多少石油,未来10年的增长速度会是怎样,按照这个速度,已知储量大概什么时候可能用完?

  卢福特:没人知道!我们知道已知储量是多少,但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没有发现,而这是谁也不能回答的问题,因为没人知道究竟还有什么没有发现。确实有一些估计数字,在1万-3万亿桶之间;但是你能得到什么样的数字,取决于你向谁打听。

  现在的问题不是还有多少石油,而是还有多少廉价石油。如果油价变得太贵,那么从经济角度来看再用石油就不划算。对于我们什么时候达到地质学家所说的“峰值”,地质学家也是众说纷纭。“峰值”是指我们已经用完全球石油储量的50%,一旦越过这个点,油价就别想再降下来。有人说我们非常接近“峰值”,有人说要过20年,甚至有人说还有30年。但无论你跟谁打听,从历史角度来看,“峰值”应该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出现。而且速度很快,大概不是明天,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一定会走到“峰值”。

  《21世纪》:你提到廉价石油,在你看来多少钱才算廉价?

  卢福特:廉价的意思就是在每桶25-35美元的范围,这是相对而言比较廉价的。如果涨到每桶40、50或60美元,我们恐怕很难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同时所有用到石油的产品的价格也会跟着上涨,运输成本也会增加。所以一旦油价上涨,其他价格也会上涨,在全球范围引发通货膨胀、失业和其他许多经济问题。

  《21世纪》:石油消费国和石油生产国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卢福特:我觉得问题之一是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今天,全球超过70%的石油控制在中东国家手里,而你也知道现在美国跟中东国家的关系不太好。很显然,有油的国家和要油的国家关系紧张,除非关系得到改善,否则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引发市场动荡。

  《21世纪》:说得更具体一点,你会建议美国政府就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卢福特:两国关系曾经好过一段时间。但是9.11事件之后出现紧张,因为当天的劫机者大部分持有沙特护照。现在美国政界对沙特充满敌意,因为他们觉得沙特不是一个真正的同盟,认为沙特一方面说他们是我们的朋友,一方面给恐怖组织提供资金,现在沙特还要操纵油价,因为他们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领头人。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两国之间的裂痕还会扩大,我害怕的是假如再来一次由沙特支持的恐怖组织发动的对美袭击,两国关系就要彻底破裂。

  中国应避免重蹈美国覆辙

  《21世纪》:你的另一个担心是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可能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在你看来中国应该对OPEC和其他中东产油国采取什么政策?

  卢福特:我个人觉得中国应该竭力避免再犯美国的错误,这就是在石油基础设施投资太多。中国仍然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地步,因为它对石油没有过分投资,刚刚起步进行产业化,仍然有机会越过石油而转向使用新一代能源,不是像美国那样对石油产生依赖性。我不认为石油市场可以同时满足美国和中国的需求;长期而言这会导致灾难,同时影响中国和美国的关系。

  《21世纪》:在你的文章里你提到生物燃料或煤基燃料这样的新一代替代产品,但没有提到核能,你对核能有什么看法?

  卢福特:如果你想用核能运输,惟一的办法就是开发电动汽车,使用核能提供的电力。我觉得对中国而言电动汽车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你们能让大家使用电动汽车,并且趁着晚上电力需求进入低谷的时候进行充电,那就不必额外增加发电能力,还有助于清洁空气。我知道中国很多城市已经出现相当大的污染,所以电力汽车可以成为中国有能力采取的一个解决方案。对中国而言,我觉得最坏的结局就是变成像美国一样高度依赖石油,因为这不仅引发经济问题,污染空气,而且迫使中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中东,最终可能使中美走上冲突之路。

  《21世纪》:有美国的坏榜样在前,我们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政策方面是不是仍然存在很多考虑因素,比方说如果我们削减汽车产量,汽车生产商一定不乐意。

  卢福特:我倒不会建议中国削减汽车产量,因为大家想用汽车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你们确实需要生产并不依靠汽油运行的汽车。我举个例子:中国有80%的农村都在种水稻,制造许多农业废料,都是生物质,最后烧掉了。比如农民在地里焚烧稻壳,造成污染。现在你有办法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这个燃料可以驱动一种叫做“灵活燃料汽车”,它能以各种比例的汽油和酒精混合燃料运行。我觉得中国应该加以考虑。另一方面,中国有大量的煤,可以用煤生产甲醇,也是替代燃料。

  所以,以本国资源为基础,中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从而减少进口石油的数量。当然,首先要建立一个共识,即如果中国购买石油的数量持续增加,就会给世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为中国太大,石油市场没法承受。特别是如果你将印度考虑在内,他们也有10亿人口,这两个国家加起来已经占全球人口的1/3。我总是说,如果5个中国人要用1个美国人那么多的石油,也就是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跟美国持平,人类就该另找一个星球搬家。

  《21世纪》:这是不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一个议题?

  卢福特:是的,中国应该将它列为一个当务之急。

  中美能源对话应该先行

  《21世纪》:但你在文章里同时承认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美国的技术支持,从美国的角度看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卢福特:我觉得美国应该从政治层面帮助中国转向石油以外的燃料,帮助中国得到相关技术的许可证,只有这样中国公司和政府才能真正在国内推广这些技术。我的建议是中美两国政府应该建立一个能源战略对话机制,大家坐下来进行讨论,认识到如果中国变成一个巨大的石油进口国,无论对中国或美国都没有好处。我觉得帮助中国转向使用替代燃料符合美国的利益。中国有自己的产业和技术,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一些了不起的成果。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建立国际合作,毕竟这么做符合两国的利益。

  《21世纪》:说到中美合作,你有没有听说美国官员试图阻止中国公司参与中东油田的开发招标?

  卢福特:你指的是伊拉克的油田吧?这可能是真的,但我相信美国并非针对中国,而是不想让任何其他国家染指(伊拉克油田),比如法国、俄罗斯,谁也不要来。但事实上我不认为美国公司就能拿到伊拉克的石油,因为伊拉克现在一团糟,我们甚至还不清楚美国公司能不能从当地油田获利。我觉得教训是很明显的:你拥有的石油越少,对石油的需求越大,你面临的竞争也越激烈,而这会为国家之间出现紧张关系埋下伏笔。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观点,没有人愿意看见一场资源战争,为争夺一桶石油拼个你死我活。惟一的办法就是从今天开始将我们的经济转向不那么依赖石油的类型。

  《21世纪》:对于关注能源产业的中国读者,你有没有其他观点需要补充?

  卢福特:我觉得原则上讲在你从其他国家采购石油之前,你应该了解你自己究竟可以生产多少石油。需要记住的一个重要事实在于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将人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你不想落得整个社会离不开石油的下场。你希望创造新的选择,因为建立能源安全的关键就是创造选择,我们需要使用更多技术,向市场输送更多燃料。政府应该鼓励这么做,帮助这些产业积累力量,以便跟石油公司竞争,因为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石油短缺的问题不会自动消失,情况也不会自动好转,只会恶化。

  我们必须决定我们愿意先发制人解决问题,还是等到问题爆发再说。最重要的是无论你打算做什么,经济从石油依赖型转向其他类型大概需要20年。你要问自己是不是愿意从现在开始这个进程,还是再等10年或20年,如果你选择再过20年再说,你就要等40年才能看到结果。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今天动手,那样20年后就会得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们等不起。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