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六问:开发建坝无损“三江并流”?


沈孝辉
  一问:怒江不建坝发电就是“白白流入大海”吗?

  多少年来,很多人认为未被人类控制的江河是无价值的。而今,人们意识到这种看法很狭隘。因为它忽略了江河的内在价值———水脉循环、景观塑造、生命维持的巨大、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忽略了江河对于人类社会在文化、美学和精神上的意义,更排除了江河除发电之外的其他经济价值。

  江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依赖性最大的水资源,它为人类贡献多种服务功能。保障这些服务功能可持续地利用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并非怒江不用来发电就是“白白浪费”,而为了发电牺牲掉怒江的其他所有功能才是最大的浪费。

  怒江与其流域的森林、草地、湿地构成不可分割的完整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任何一部分的破坏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在怒江干流上进行水电开发首先必须对全流域的生态系统有充分研究。而将在怒江建系列大坝的河段,尚未进行过起码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二问:水电开发能使怒江人脱贫致富吗?

  水电开发创造利润和水电公司赢利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水电开发导致当地脱贫致富的范例在我国还没有,例如,与怒江毗邻的澜沧江漫湾电站1996年竣工后,使众多农民丧失了河谷坝区最富饶肥沃的土地,他们在陡坡上新开垦的耕地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七八亩的收益也抵不上被淹掉的一亩水田。虽然漫湾电站每年赢利1.2亿元,移民的生活却普遍下降,离坝址最近的田坝村农民由于丧失了生产资料而无法谋生,男人外出打工,妇女儿童生活也极为艰苦。

  而今,主张在怒江建坝者又称:怒江水电开发之日,就是怒江摆脱贫困之时。且不谈工程的复杂性,建坝究竟能使哪些人“摆脱贫困”,少数人还是绝大多数人———是今后水电开发首先要解决的。

  三问:怒江修坝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并无影响吗?

  “三江并流”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然而在2003年刚刚加入世界遗产的“三江并流”之中的怒江,却传出要建13级水电站的消息。建坝者称怒江保护区的核心区在海拔2500米以上,缓冲区也在2000米以上,而13级梯级电站均在海拔2000米以下。似乎“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不包括怒江”。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划定“三江并流”区域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时候,有关部门已考虑在怒江建大坝,为水电大开发“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并使这种破坏性开发“合法化”。

  要申报世界遗产又要建设系列大坝,这两种做法本身自相矛盾,不可能并存。怒江大峡谷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自然景观和统一的生态系统,而水电梯级开发将导致对这一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无可挽回的大破坏。“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核心是“三江”,一旦将三江干流主要江段改造了,其价值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四问:水电是清洁、绿色、可再生能源吗?

  最新研究表明,建坝之后被淹没的土地也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在气温较高地区的水库,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甚至比同级的火力发电厂还高。火电制造的污染气体已有一些技术措施使之减少,可以得到治理,而水电现在还难以做到。此外,水电造成的江河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可挽回,或者需要比发电创造的价值更高的经济代价才能补救和恢复。

  地球物理学家分析说,由于水库而导致地壳重量的重新分布,可能对地球自转速度、地轴的倾斜以及引力场的形状产生影响。水力发电不属于“可再生”能源,是因为水库大坝是有寿命的,一般为几十年至100年不等。水库老化和泥沙瘀满后就要报废拆除。而且拆坝及恢复江河生态的费用高于建坝。

  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才是真正清洁、绿色和可再生的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应当大力加强对这些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以逐步减少对水电和火电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五问:怎样应对能源短缺?

  要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避免电力供应紧张不一定就要大上电站。

  我国建材、钢铁、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3%。只有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才可能解决经济与能源需求的矛盾。如果真能将节能放在能源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推进符合国情的节约型经济,再加上对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就能够缓解我们面临的能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三大难题。

  现在水电建设一哄而起,不仅造成生态与资源上的破坏,而且大起大落之后,新一轮的电力过剩和浪费局面必将造成极大损失。其实只要全国电厂提高一点发电效率和终端用电产品的能源效率,城镇居民每户每日节约1度电,就可以少建几座大型水电站。

  六问:这场大坝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近10年来,国内外反大坝的声音越来越多,国内围绕都江堰、三江并流等重要遗产地建不建大坝的争论日渐深入。这种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是从没有过的。这有助于科学决策,也表明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成熟。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研讨会上,一些“地方户口”的学者主张建坝,有“北京户口”的学者普遍反对。且不论观念是非,显而易见的是北京的学者无压力,能畅所欲言。我们期待有一天所有专家学者都能够摆脱地方、部门利益与门户之见,不再顾忌行政干预和压力,讲出真话,共同成就可持续发展大业。

  我国的能源现代化究竟选择何种发展模式,走什么道路,准备付出多大的发展代价,是沿袭资源耗竭式的旧发展观,低水平扩张,还是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这一争论的实质。这一场争论不论结果如何,都将对我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业,特别是对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产生重要的影响。

2004.03.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