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亿盛宴背后:中国水务的病痛与洋水务的算盘


  在威立雅水务集团看来,中国自来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仍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在法国巴黎,城市供水价格折合人民币为21元/立方米,就连水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供水价格也约为人民币5元/立方米。


  2003年12月22日,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弗莱德安静地坐在CCTV的摄像机前,等待着即将开始的电视专访。看到摄像师要求预备的手势,他低头整理了一下领带,然后,对着镜头露出了一张迷人的笑脸。

  他是专程从法国巴黎赶到中国南部的城市深圳赴宴的。引得这位全球水务巨头的CEO不远千里赶来的,是深圳市年供水量13.3亿立方米的这盘“美餐”。和他一起赴“宴”的还有深圳市属一类国有企业深圳水务集团董事长黄传奇。半个小时前,两人刚刚在威立雅和北京首创集团收购深圳水务集团45%股份的协议书上签字。这场出资额33.1亿元人民币的并购案,据称已被列为全球第二大水务并购案。

  下午3时,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证券交易所同时发布了这个消息,并通过互联网传遍了全球。

  与此同时,另一个消息也在中国各大媒体间传播:威立雅决定在未来几年内,将亚洲市场业务占集团业务的比重从现在不足2%增至10%—20%。核心目标正是中国。

  而在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看来,这不仅仅是“洋水务”进军中国水务市场的号角,也是中国公用事业打破行政壁垒、民营化的号角。在接受了威立雅发出的参加签约仪式的邀请函之后,他特地要求深水集团也给他发了一份邀请函。他认为,品尝中国水务市场盛宴的,除了金发碧眼的老外,还应该有黄皮肤的中国人,而且后者应该成为主角。

  中国水务的病痛

  张悦这句话背后的含义非同一般。因为中国的水务市场———主要指供水业务和排水业务目前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水务行业里的人都心知肚明,全国城市水务行业大多是亏损的。亏损总额难以考证,可资参考的是中国水务行业的龙头深圳水务集团也在前年不得不忍受8800万元的亏损。

  导致亏损的原因,来自于水务行业的体制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对自来水行业采取的是低价格、高补贴的机制。老一辈人至今还记得一毛四分钱一吨水的年代。而污水处理收费更是1990年代中期才有的事,征收价格仅为三四毛钱。按照通常计算一吨自来水供应成本七八毛,污水处理成本1块钱左右来看,投资与收益的差额可想而知。尽管政府曾多次调升水价,但被计入水价中的排污收费仍远远低于其成本。

  而政府垄断经营的弊端则加剧了水务行业的亏损。由于行政垄断,各地水务企业机构臃肿,人员“只进不出”,加重了企业负担。一名就职于水务企业的干部就曾对记者称,按照国际上通常供应1万吨水配置8名员工的标准,中国水务行业的员工可以减少一半。

  其次,企业管理效率普遍低下,对成本监控不严。最为突出的是,不少企业通过反复计提设备折旧费将部分利润转移至企业内部小金库,造成大量亏损的“假象”,以达到逃避税收和向财政要钱的目的。

  更叫人头痛的是管理不善造成的供水管网老化和破损问题。许多城市的自来水管网普遍使用了二三十年,沈阳长达300多公里日伪时期留下的管网仍在使用,通常情况下,自来水管网的折旧期限为15-25年。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全国自来水供应普遍出现跑、冒、滴、漏现象。根据对408个城市的统计,2002年,全国城市自来水管网的漏损率平均达21.5%,在北方一些城市甚至高达40%。相当于全国一年有近100亿立方米的自来水白白流失。

  而另一方面,中国却面临着缺水的威胁。根据统计,目前全国669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据业内估计,到2010年,扩建和新建自来水厂以及管网维护和改造的费用将高达2500亿元人民币。

  另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还来自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扩建。由于目前国内的城市污水大约有60%没有经过处理便排放,即便是处理了的也只有20%左右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威胁着饮用水水质。为此,中国政府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大城市污水处理率必须达到80%,中小城市达到60%。为达到此标准,预计在未来10年间,需要新增大量污水处理设施,其资金需求量近3000亿元人民币。

  对于财政而言,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包袱。2000年10月,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提出: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领域。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一些自来水厂的建设资金就开始源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或外国政府的贷款。而作为贷款方附加的条件,这些自来水厂一般需从指定的外国专业水务公司或通过国际招标购买设备。

  由于水务等市政公用行业所需投资巨大,动辄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国内的民资往往望尘莫及。具有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外资顺势脱颖而出。三大国际水务巨头法国苏伊士、威立雅和英国泰晤士先后染指中国。

  2002年3月,原国家计委在新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供排水城市管网首次对外资开放。此举意味着外资拥有了向用户最终零售水的权利。

  深圳的魄力

  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包括水务在内的公用事业民营化,上海、广东、杭州无疑走在了前列。而此次深圳水务集团向外资出售45%的股权的案例则堪称经典。

  2002年8月,深圳市将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共交通集团及食品总公司列为首批国有企业国际招标试点。

  国际招标信息发出之后,包括威立雅、苏伊士、泰晤士在内的21家外国投资者纷纷竞标深水集团项目。

  2003年7月,由政府官员、行业专家、法律专家组成的9人评审委员会选定威立雅水务集团作为谈判对象。深圳水务集团董事长黄传奇告诉记者,选定威立雅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它是全球最大的水处理专业公司,符合深圳市吸收战略投资者的要求;其次它的“开价好”,而“好”指的不仅是开价高,还包括同意技术转让。

  此次谈判从2003年7月15日持续到12月19日,谈判历时5个月。双方交锋30多轮。连外国谈判员工作午餐吃东西的口味也从肯德基换成了小笼包子。

  谈判的焦点集中在出价和管理权分配上。威立雅的出价从32.3亿元人民币一路提升至33.1亿元,且50年后还将股权无偿交还中方。但在管理权的分配上,双方争持极为激烈。威立雅要求中方交出深水集团总经理和常务副总经理的席位。而深圳市态度异常鲜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必须由中方出任。经过多轮谈判,最终由威立雅方面出任两名高管,分别担任财务副总和运营副总。

  2003年9月,谈判出现了重大转折。威立雅方面提出增加首创威水投资公司———威立雅与北京首创集团合资公司———作为谈判对象,而威立雅水务集团仅愿出资购买5%的股份,其余40%由首创威水投资。也就是深水集团的谈判对象从一个变为两个。

  出现变故的原因,据分析是因为威利雅水务本身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若全部投资由威利雅水务本部实施,将会进一步提高其负债率。因此,选择一家关联公司与本部共同实施投资,就成为威利雅巴黎总部自然而然的考虑。公司仅愿为5%股份出资,其余资金由威立雅水务在亚洲的公司自筹。

  于是,威立雅将目标投向了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但如果选择其在中国的控股公司,就要与它在纽约和巴黎证交所上市的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而控股公司融资将影响上市公司业绩,致使控股公司融资能力受限。由此,威立雅选择了在中国成立不久的首创威水投资公司,威立雅在该公司与北京首创集团分别持股50%。该公司亦是威立雅在中国的投资平台。

  而深圳市政府却早已把筹码押在了威立雅身上。

  这次变故使得谈判陷入僵持,历时两个月,多次险些破裂。在权衡了深水集团最需要的两样东西———资金和技术———之后,深圳市政府作出让步:同意威立雅的要求。而威立雅则同意每年送300人到海外培训,培训时间累计300天。中方将对威立雅的培训和技术转让支付500万元人民币。该项协议的期限为四年。

  最终,威立雅联合首创威水投资公司出资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3.1亿元获得深水集团45%股权,期限为50年。比照深水集团净资产57.1亿,此次收购总溢价5.5%。而33.1亿引资额中60%、约20亿作为股权转让收益上缴深圳市政府,其余部分约13亿元作为增资部分留在深水集团。

  洋水务的算盘

  威立雅为何愿意出巨资收购深水股份?回答这个问题也等于回答外资为何早在十年前便潜入中国水务市场。

  威立雅首先看中的是深圳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深圳富裕的生活水平与低水价存在的落差提供了水价巨大上涨空间。深圳曾创造了198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29.5%的奇迹,至今长势不减。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十年位居全国35个城市之首。但城市居民水价收费仅为1.5元/立方米,低于经济发达城市北京2.9元/立方米,而深圳已被列为全国严重的缺水城市。这意味着水价上涨空间巨大。

  此外,深圳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对供水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预测,2010年,深圳工业产值将达到8053亿元,人口数将从2000年底的700.8万人增加到890万人,预计总需水量(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商业用水)将达到19.43亿立方米。

  再看深水集团这块资产。深水集团净资产57.1亿,主要承担特区内的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在特区内拥有5座自来水厂和4座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能力分别达到167万吨/日和108万吨/日。去年,集团自来水业务加多种经营业务共计赢利1.1亿元,污水处理业务亏两个亿。后者亏损由于收费低于成本造成,深圳市政府已表示,到2005年,污水处理业务将实现保本微利。据威立雅的财务顾问法国兴业银行作出的估算,在威立雅与深水合作的50年经营期限内,集团平均收益率将达到10.5%。

  除此以外,威立雅打的另一个算盘是借助深水集团对外扩张。因为深圳水务集团有看“全国水务行业最好的管理和技术团队”(首创股份董事长刘晓光语);而深圳水务以57亿多的净资产却几乎没有付息债务,更显示其有强大的融资潜力。威立雅水务集团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弗莱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威立雅与深水集团合作不仅要做好深圳本地的业务,还要做好深圳以外的业务。据深水集团董事长黄传奇称,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以每年至少增加150万服务人口的速度向全国扩张。

  将深圳市放大至全国来看,情况不过大同小异。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水利发展重点项目规划》提出,“十五”期间,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160亿立方米,新增乡镇供水能力80亿立方米。

  截至2001年底,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已由每立方米0.14元调整至1.27元,年均涨幅18.5%。在威立雅水务集团中国区公关、政府事务部总监看来,中国自来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仍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在法国巴黎,城市供水价格折合人民币为21元/立方米,就连水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供水价格也约为人民币5元/立方米。

  深谙水务市场的国际巨头们心知肚明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务行业是一个投资可以旱涝保收的行业,赢利水平稳定。在国家废除对外资承诺高额回报率有关条款后,中国水务行业普遍被认同的投资收益率为8%—10%。第四期上证所联合研究计划显示,中国公用事业的上市公司赢利水平显著高于国际上其他公司。

  中国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天则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盛洪曾专门撰文,称中国的公用事业是一块尚未开发的“边疆”,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嗅觉灵敏的国际水务巨头早在十年前就将触角深入了这块处女地。业内习惯于将1992年法国苏伊士集团投资中山市坦洲自来水公司作为“洋水务”进军中国的开始。随后,该集团联合香港新世界基建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迄今为止,中法水务已先后在中山、廉江、郑州、保定、沈阳、吉林、三亚等多个城市兴建了15家合资水厂,投资总额达2亿元。

  肚量最大的当属威立雅水务集团。继1997年吃下天津凌庄饮用水厂20年特许经营合同后,协同日本合作伙伴丸红一道赢得了第一个由中国政府批准的水务BOT(建筑、运营及移交)合同———成都市水六厂项目,投资金额1.06亿美元;2002年5月,威立雅出资2.66亿欧元购买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为浦东供水运营、管理五十年;收购深水集团则是其最为豪爽的一笔。

  此外,英国安格利水务公司、国泰国际集团、注册地在香港的澳大利亚汇津中国水务有限公司、麦克唐纳水与环境公司以及李嘉诚之子李泽钜旗下的长江基建也相当活跃,它们在中国拥有少则三两家、多则十家合资水厂。

  中国的民营资本尽管因资金有限略微迟到,但已开始有以首创股份为代表的众多上市公司和投资公司涉足水务行业。2002年前三季度,沪深股市包括水务在内的公用事业行业板块就以每股收益0.185元位居所有行业之首。

  或许,对于外资和中国的民营资本而言,中国水务市场的这场盛大宴会才刚刚开始。

  (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许奇志对此文亦有贡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8日 16:44 南方周末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