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监督”引发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12/01 14:46 国际先驱导报

  本报记者林木报道围绕金光集团在云南开发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争论中,与此有关的调查几乎没有中断过。有国家林业局的调查、有地方林业部门的调查、有地方政府组织的考察、有新闻媒体的调查,各种调查报告、调查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国际环保组织的调查,这个身影在以往国内类似的争议中并不多见。
  基于与APP“斗争”多年的经验,国际环保组织开始关注APP在中国的活动。假如没有国际环保组织和APP的外企背景,这场争论和以往国内涉及生态开发的争议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依然是政府(当然中央与地方要做以区分)、企业和民众的利益纠纷。由于在国际舞台上司空见惯的国际公共利益与跨国企业私利之间的斗争被引入到这场争论当中,国人多了一种看待这一问题的视角:跨国资源掠夺正在偷袭中国吗?

  绿色和平森林项目副主任刘兵说,绿色和平调查这一事件,主要是站在国际环保组织的角度,它所针对的对象是企业。然而新的视角并不能掩盖问题的核心,毕竟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领地上。刘兵也承认,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我们在调查中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这是仅凭一个环保组织所无法克服的”,“我们只能是站在全球、国际的角度,通过合法渠道,搜集事实,给中国提个醒”。

  正如一位非政府组织研究者所评价的,这个问题的解决终究要回到问题的主流上来,国际视角并不能概括问题的全部。

  云南省一位对项目持反对意见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是弱势群体”,他认为,这不是谁说服不了谁的问题,而是谁的权大谁说了算。“林纸一体化投资很大,效益相对也不是很高,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搞?云南开垦一亩地要花费一两千元,为什么几十块钱(指50年每亩40元的造林地租金标准)就租给人家了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傻?我不明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支持的声音自不必说,即使是反对的声音,也强调自己的出发点:谁不希望云南越发展越好呢?!在争论背后,是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期望。

  “必须承认,从政府部门来说,从生态角度对外资进行审核的体系还是有的,尽管机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更主要的问题是,很多项目都是地方批的,各地对审核尺度和执法力度把握不太一样。有松有紧。比如江西这些年吸收外资速度很快,但也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就要看,引资方是把政绩放在首要位置,还是把生态利益或者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研究员评价说。

  此前已有媒体报道,来自多个国家的跨国公司竞相在华南投资纸浆项目。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引进外资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看来已无法回避。

  金伯生研究员建议,在地方论证阶段,不要忙于下结论,尽量争取在取得共识以后再上马,因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很容易引起争议。万一项目上马后停下来,又涉及到国家吸引外资的形象问题。而如果引资方不愿对失败项目进行赔偿的话,还会对国家形象产生更进一步的不利影响。

  正所谓政府部门眼光要放长远:避免把招商引资弄成招商引亏。针对引发争议的印尼金光集团APP在云南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曾调查这一事件的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刘兵建议,应该在招商引资中增加一道对投资方国际信誉的认证,“我说的不光是指类似ISO14000这样的认证,而是口碑”,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国际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别人已经吃过的亏我们应该避免再吃一遍。

  金伯生研究员也认为,在对外资审核过程中,应该考虑对外资的信誉进行调查,既可以委托国际咨询机构进行,也可以委托商务部在我国驻在国进行调研,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事先都要做一些调查研究。

  “当然,外资在国外的信誉只是一个参考”,金伯生研究员认为关键还是要看它在中国是否按照中国的法律依法合法经营,决不能千篇一律。甚至云南省一位持反对意见的研究人员也认为,假使国际环保组织对APP在国外的调查是准确的,也不能因为过去就说明现在有问题,一切都需要有确凿的证据。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