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有关淮河治污“十年之丑”的追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09:1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历时10年,投入数百亿元巨资,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却“快速反弹”,“接近治理前水平”,水质几乎回到“原点”——无论如何,这一现实让人难以接受

  一场暴雨揭出淮河治污“十年之丑”———8月7日新华社的一则报道,以不留任何情面的“十年之丑”一词,对淮河十年治污成效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报道中说,近日淮河部分支流一场暴雨,使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记者目睹了史无前例的一幕:5亿多吨高指标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长的污水带,“扫荡”淮河中下游。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盱眙县6亿元价值水产品,半数化为乌有”,蚌埠等沿淮城市自来水厂被迫停车。

  历时10年,投入数百亿元巨资,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却“快速反弹”,“接近治理前水平”,水质几乎回到“原点”。这一现实无论如何让人难以接受。而揭开这一治污“十年之丑”面纱的,居然是一场暴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也许我们要感谢这场暴雨,如果没有它,淮河治污真相的曝光也许还会推延下去,有关方面玩弄的“数字游戏”、“书面治理”的把戏还会继续蒙蔽公众。

  应当说,对淮河治污“十年之丑”,我们的确有太多的不解。

  比如,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难道沿淮流域,上上下下,就没有人看到治污之丑的真相?淮河治污确实十分复杂、艰难。有报道说,10年来,淮河流域的经济成倍增长,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较为缓慢,重污染行业居多,工业污染源和污水排放量显著增加,同时,快速增长的城镇人口也带来巨大的生活污水治理压力。因此,事实上“600亿元的投入并未付诸东流”,只不过治污的成效被不断加重的污染抵消,即治污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

  而更为关键的是,当治污工程的实效被屡屡打折扣之时,有关方面却仍然陶醉于“数字游戏”、“书面治理”的“成效”之中。据了解,“全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不到应建的10%,建成厂实际运营量仅为能量的10%,即全流域污水处理率仅约1%”;为了完成2000年“淮河变清”的目标,有关部门提前更改我国水质测定标准,将五类水COD(化学含氧量)含量由每升25毫克提高到40毫克。

  “数字游戏”的实质即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的根子在于官本位观念。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这样的“数字游戏”居然能骗过那么多人?为什么一层层、一级级都对治污之丑视而不见?也许有人说,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为了兼顾企业经济效益,而在治污上有些手软。实际上,这样的辩解中又有多少是为了官员个人政绩的成分?进一步说,当地各级政府官员如何理解和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有报道说,淮河治污十年难见成效,是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结出的恶果。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大力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依然还有“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现象长期存在?其中,对“违法成本低”的企业,地方官员的保护与纵容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时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什么?无疑,是百姓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治污“十年之丑”中所反映出的发展观,显然背离了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

  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是我们社会的耻辱。“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教训,我们已有过不少。类似的悲剧还要继续上演到何时?对此,值得各级政府官员认真反思。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