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污取得重要进展 主要支流仍污染严重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3日07: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 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材料表明,经过10年努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当前淮河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仍很严峻,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治理成效。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沿淮地区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排污增加较多,加上人口增长、城市规模扩大等因素,水污染成为淮河流域的突出问题。1994年,国务院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现场会,拉开了淮河治污工程的序幕。

  10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豫、皖、鲁、苏沿淮四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淮河污染的重要决策,先后建设了一批重点治污工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建设的488个重点治污工程项目,已经完成140项,在建180项。淮河治污初期,流域内没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56座。自1994年以来,全流域先于全国关闭、取缔了1111家小型化学制浆生产线和3876家“15小”企业。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各省产业发展计划,沿淮各地加大了对污染严重的造纸、酿造等行业调整力度。

  10年来,针对淮河水污染防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督促检查活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多次组织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研究部署水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指导这项工作。沿淮四省加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经过10年的努力,淮河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支流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生活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得到缓解。初步形成了地方各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环保机构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新闻媒体积极报道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广大干部群众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一个有利于淮河污染治理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些年来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取得的进展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这些成效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淮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目前,还有近一半的河流水质尚未达到治理要求,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

  他指出,随着沿淮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今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要充分认识到淮河污染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努力实现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目标。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