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污 究竟谁在说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08:45 重庆商报

  新华网消息近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邹首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污染的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水质回到原点实乃危言耸听。但是记者赴淮河流域采访了近千人次。尽管他们的年龄、身份、职业等不一样,可他们对淮河治理的评价却基本一致:有期待,不满意。

  “自来水有股怪怪的味道”

  位于上游的河南信阳是淮河流域污染状况最轻的城市,但居住在城郊河边琵琶山村的强大爷说:“河水又黑又臭没法用了。花钱打口井,水味道怪怪的,也不敢送去化验。如果化验说是不能喝的水,难道就不喝水了?”强大爷一边说着,一边费力地压着水井取水。记者看到,流出的井水颜色明显有些异常。在淮河蚌埠闸附近,70多岁的林大爷告诉记者:“平时我们喝的自来水都有股怪怪的味道,烧开之后,要加上些盐或糖,才能下咽。”

  “污水比洪水更可怕”

  在淮河流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污水比洪水更可怕”。今年4月初,在洪泽湖大堤上,记者看到很多养殖户对着淮河祈祷,他们祈祷今年不要再发生污染事故。可3个月之后,一场1994年大规模治理淮河污染以来最大的污水下泄事故让他们的希望破灭:5.4亿吨污水顺流而下,形成150多公里长的污水带,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缓慢通过淮河中下游。进入洪泽湖,40多亿立方米湖水稀释之后,湖中的野鸭、岸边的南瓜被毒死了。

  “说数据不如看水变清”

  在颍上县沙颍河节制闸边,当地的一位姓张的农民对记者说:“这些年来,除非碰上洪水,淮河水的水质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有进一步变坏的趋势。国家的大量投入换来的可能就是一串串听起来蛮舒服的数据,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淮河边的人来说,再好听的数据也无济于事,我们要的是淮河水水质的好转。”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常印佛接受采访时更干脆地表示:“要说治理成效,说数据不如看水变清。”

  “10年600亿元”刺痛了谁?

  淮河流域严重污染世人皆知,“守着淮河没水喝”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中华环保世纪行”和新华社国内部今年3月组织记者小分队,对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沙颍河全程进行了采访,了解到淮河治污10年时间,全社会总共投入在600亿元以上。而以2004年4月为基准,淮河水质综合指标与10年前基本一致,从而形成稿件《淮河治污:10年600亿付诸东流?》、《谁弄脏了淮河》,于今年5月31日分别由新华社“新华视点”推出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出。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某些环保专家却坐不住了。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邹首民日前在一些网站、媒体上发表观点称,“淮河水质回落危言耸听,600亿元治污投入子虚乌有”。邹副院长甚至不顾“专家”的体面,对记者进行诋毁和攻击。他在写给个别媒体的文章中开宗明义:“个别记者报道所说的600亿元投入纯属子虚乌有。”因为“我注意到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有关同志也声明没有提供过600亿元的说法,国家环保总局也表示没有提供600亿元的说法。”

  尽管已有权威部门诠释淮河治污投资,在此我们还是想简要地告诉邹副院长“10年600亿元”的算法:一、由邹副院长认定的“权威部门”计划并实施的淮河流域治污投资加上地方上的治污项目,“九五”期间共200多亿元,“十五”期间488个项目投资255.9亿元,目前完成量超过40%,;二、10年来环保队伍、科技网络、林业、卫生、地质等投入,所花费资金应在50亿元以上;三、全流域改造、关停有一定规模的小型企业超过6000家,推算总价值不低于400亿元;四、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1994到2000年,改造、关停中型以上企业1420多家。改造企业如莲花味精共投入2亿多元;丰原集团投入2.87亿元。

  邹副院长为啥忌讳淮河治污“10年600亿元”的提法呢?主要原因是投入巨大,而流域人民并不满意治污效果。邹副院长于是落到更为要害的一点:10年治理后水质不是记者说的回到“原点”,而是“排污总量得到一定削减,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比1994年削减了50%左右”。

  但是,记者综合淮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提供的监测资料,重要的污染指标COD入河排放量,在1993年最高时为150万吨,到2000年降至94.33万吨,2003年已回复到123.2万吨。另一个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入河排放量更是增势强劲,2003年排放量为12.16万吨,比1998年增长超过30%。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