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从绝对到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


06级硕士研究生 王凡


   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它的本质是:侧重于以人类为主体,从人类主体出发来考虑自然界非人类的客体,人类的利益和需要是评价实践价值的尺度和标准。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表现为从原始时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到后来的“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对征服自然的信心满怀,而西方人民则因循宗教而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在西方宗教哲学中自然并不是神圣的,人类被上帝置于高于其它生物的位置上,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自然界的一切都被上帝赋予了人类,人类有权可以任意支配、统治、处置一切非人类的自然物。这是一种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人类肆无忌惮地开始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施行了进攻、掠夺和征服,一幕幕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也就上演了。

  因为战争,死去的牛羊被扔进了河里传播了瘟疫;因为滥采滥伐,楼兰、良渚等文明永远消逝了;因为工业污水排放,八大公害事件震惊了世界;因为城市版图的扩张,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栖息地;因为人类的藐视自然的法则,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层出不穷。虽然人类社会的文明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出其狰狞的面孔了,恰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的预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直到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出版了,这才标志着人类真正开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当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河流和美丽的山峦,失去了清晨里鸟的欢歌、夏夜里虫的低鸣时……到底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将何去何从?人类已经到了生存发展的最关键时刻了。

  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也适时出现了。伦理道德倡导舍己为人的精神,倡导牺牲部分为整体,是为了有效地阻止人类过份自私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伦理则更多地关注起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和锐减的生物多样性并提出了人类对自然应当负担的任务。但这和发轫于动物解放、动物权利以及资源保护运动的国际上的生态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实践还是存在很大意义上的不同。环境伦理或生态伦理主要是立足于公平性的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更多地重视起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后代利益。基于此的许多环境保护的工作也归根结底都是着眼于更持久,更长远,更大的人类利益,在人类利益满足的条件下对非人类的利益产生一种关护。相比于前面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相对的、更加温和的、超越了许多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的自然本性就是自私的,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总是要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为了自身长足生存与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价值目标,而以自然或生态为中心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操作起来都尤为困难,只能是代表着一种理想。但同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许多理念其实可以成为我们环保事业和环保实践的重要指导和参考,自然也远比我们想象得伟大,我们对自然生态应该多些敬畏而不是轻视。我们在今天也已经意识到为了所谓的人类的利益而损害生物圈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类还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是一个大生命,对生物圈中非人类成份的伤害,最终会间接地伤害我们自己。而其它生物权益的维护,既是出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觉悟,实际操作起来更多地是要依赖于人性中的善良、宽容、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自然界的扩展。当然,最终人类将以此受益,毕竟维护其它生物的权益其实是维护人类的权益,爱护大自然其实是爱护人类自己,敬畏大自然其实也就是敬畏我们心中的伦理道德。所以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我们还是要维护好我们共同拥有的唯一的地球家园,这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终极价值是一切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为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服务并不矛盾。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