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0:16 周末报
水头镇:“中国皮都”遭遇治污尴尬
4月23日,前一天刚下过的一场大雨并没有让水头镇的气味清新多少。镇上那条穿过皮革生产区的河流鳌江的一条支流,散发着刺鼻的臭味,黑水翻腾着白沫,河床与河的两岸均是厚厚的黑色淤泥。这样的一段水路有一公里长,然后在水头镇中心汇入鳌江,经由鳌江镇,最后注入东海。
一个机动三轮车司机告诉记者,要是在晴天,特别是在夏天,这儿的臭味几乎能把人熏倒。
同时,那司机还提醒记者,千万不要喝自来水,水都被污染了。据他介绍,镇上居民也都是生活用水与饮用水截然分开,饮用水是来自附近山上的泉水,50斤1块钱,据说有不少人因卖水而发了财。
“臭名远扬”的皮都
一个人,一把刀,改变了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叫水头,这个人叫王怀成,他发明了一种可以把一张猪皮剖成3层的剖皮刀,这把刀的出现,使得水头这个小镇的制革生产在当时独步全国。
水头镇,位于浙江省东部、温州市西南角,这个四面环山、紧邻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的小城镇,却有着10万左右的人口,其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
水头镇的制革业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末年,水头人就开始了制革生产。清朝光绪年间,在王怀成发明了这种独特的剖皮刀后,水头镇逐渐出现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转鼓(一种制革用的工具),每家都是一个小型加工厂的局面。
到2003年,全镇大小制革企业发展到1261家,占地近3平方公里,从业人员3万余人。拥有转鼓4000多个,年加工猪皮革1亿多标准张,年总产值近38亿元,皮革及相关产业税收达近4亿元,产品大部分远销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头镇制革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场、猪皮革集散地和加工场。2001年,水头镇正式申请到“中国皮都”的名号,其生皮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为平阳县贡献出1/3的财政收入。
皮革业造就了水头镇上百名百万富翁,不少人甚至身家过亿。
但是,制革业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繁荣后,进入新时期的水头镇,又将面临一场充满艰辛的改变。
这个改变来自制革业带来的污染。
日排放近8万吨的工业污水,给当地和整个鳌江流域(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造成严重污染。一条曾经清澈的河流——鳌江被毁了。
浙江环保联合检查组的检测报告显示,1992年,鳌江水系还属于二类水质,1994年降到四类,1995年之后,发展到劣五类。迄今为止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劣五类已经是极限,河流基本失去功能。
2003年鳌江污染被列为全国十大企业违法排污案之一,鳌江,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水头镇皮革业,开始“臭名远扬”。
“如果领导能来暗访就好了”
记者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来到水头镇上店村的上店桥边,隔着窄窄的上店桥,对面就是交通路。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曾经是一间挨着一间的简易棚,落户的是大大小小的制革公司。风一吹过,刺鼻气味熏得人眼泪直流,空气中到处充斥着一种化学剂和腐臭的气味。如今,恶臭的气味还在,但那些简易棚已经成为残垣断壁,“十几天前,政府派了各种挖掘机、推土机把它们都推平了。”家住边上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气味来自桥下的河道,河水干涸,上面浮着一层稠得像乳胶一样蓝黑色的粘液,冒着黑黑的泡。记者将一根几乎被腐烂光的树枝往“水”里一插,竟然惊异地发现树枝能树立在“河水”里。
今年30多岁的王先生打小就在这河边长大,然而,小河的清澈只能在他少年的记忆中寻找了。那时的河水很清澈,河面也很宽,足足有40米左右。“我们住在河边,吃的水就是从这河里打上来的,有时家中没菜,河里鱼虾成群捞些上来就解决了,水清得可以看到底。”而现在,河面渐渐被众多制革厂排出来的污水所“蚕食”,制革厂的排污管出口就直接对着河道。而不远处,就是政府新造的排污厂,“这排污厂根本不够用,可只要上头有人来检查,这里都能淌出清水,领导一走立刻就变了样。”一个老人叹息地说,“如果领导能来暗访就好了。”
据了解,制革有四道工序存在污染,刚购进的生猪皮要进行脱毛,用石灰脱毛,会造成碱性污染;脱毛后的猪皮要放在转鼓加入脱脂剂滚动,一个转鼓一开,制造出的污水都是数以吨计;脱脂后的猪皮要变柔软手感好,还得加入铬鞣酸进行软化,这种添加剂,据说只要0.01克就足以致癌;还有一道染色工序也会造成污染。
镇上的老人告诉记者,近年每到征兵体检,镇上都有很大一部分男青年被查出患有轻度肝肿瘤。虽然尚无医学上的统计,但不少当地居民都感觉周围得肝癌的人多了。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大多数的皮革厂老板都住在外地。“有钱人都搬到外地住了。”一个骑摩托车路过的中年人指着路边的木结构房屋告诉记者,“现在住镇上的大多是只有这种房子的穷人!”
治污的尴尬
对于制革业造成的污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了两种无奈的声音。有人认为,水头制革业污染很难根治,不如全面封杀,彻底遏制污染源。还有人则认为,如果扔掉这张“皮”,彻底放弃这个产业,水头镇数万人的生计怎么办?就算这张“皮”不在平阳生产,这个产业还会转移到别处,污染也会继续扩散!
记者通过一家被关闭的制革厂门口张贴的厂房招租广告找到了这家企业原来的负责人黄某。黄某起初不愿意接受采访,在记者答应不透露他真实姓名以后,叹息道:“以前所有厂家的污水都直接排到河里,只要交钱,加工皮革用的转鼓就可以拿到许可证开工。现在叫我们一个转鼓交四万多元,才能允许生产。本来利润就低,还是索性停产算了。现在停工,我们一个月起码损失十几万,大的企业损失则高达几十万,所以我这小厂没法做下去了。”但他还不忘告诫记者,“毕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千万不要让政府以为我还有什么不满。”
而另一个制革厂老板风趣地说:“如果水头皮革基地一停产,恐怕我们县许多公务员的工资与生计都成问题。”而有关部门也表示:“县里对水头皮革业的整治,目的就是为了要保住这张‘皮’。让皮革业的生产随着治理变得有序起来。”
一直为此事奔波呼吁的一些市人大代表认为:当地皮革生产的膨胀,违背经济规律,盲目上项目,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当地一开始时没有意识到这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无异于杀鸡取卵。“经济发展,环保欠债”成为阻碍水头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是到了认真审视反思、检讨重新构建的时候了。
据了解,水头镇日处理污水能力只达到二三万吨,只能负荷3300个转鼓量排放污水,实际上的转鼓量远不止这个数,每天制革排放的污水高达8万吨。大多数污水直接排入地表河道。“尽管政府也经常组织人员去打击那些无证黑鼓,但是只要工作人员一走,又会死灰复燃,水照淌鼓照转。”对此,当时参与黑鼓整治的工作人员迄今仍感触良多。
到1995年,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始行动。由企业集资兴建的污水处理厂纷纷上马,并陆续投入运行。但是,所有的企业加起来日排污量为8—10万吨,加上大量生活污水,目前处理厂仍不够用。
2003年,平阳县委、县政府召开的集中性宣传活动共有5次,动员大会20余次,座谈会100余次,工作例会5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6万余份,每家企业平均走访次数达7次以上。“对水头制革污染整治工作不惜一切代价,不惜牺牲GDP和财政收入”。
2003年10月,在水头制革基地再次被省环保局列为全省九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后,平阳县委、县政府声称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和铁的纪律来治理污染。
2003年11月,水头镇治污开始了第一仗——限产轮产,即根据污水处理实行轮片生产,实行“有多少治污能力,安排多少生产”。同年底,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平阳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水头制革基地改造的意见》等文件,在污水处理能力具备的前提下,实行“谁先改造完成,谁先恢复生产”的政策,并从第二阶段开始,对未完成改造的企业实行无限期停产。
根据县里提出的每家企业的转鼓数量必须超过15个、污水必须统一处理实现达标排放的要求,一些小企业自愿将各自的零星转鼓合并在一起,联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创业。到2004年8月底,水头镇原有的1261家企业中,有1054家完成了重组,组成了162家新的制革企业。
一个当地官员告诉记者:“企业规模做大,污染问题也容易解决了。”
从2004年5月开始,平阳县坚决实行令行禁止,要求没有改造的制革厂无限期停产,“谁先整治好,谁先开工”。利益是最有力的杠杆。这一措施,使原先处于观望状态的部分企业主感到“早改造早受益,不改造没出路”,于是纷纷动手拆旧棚、盖厂房、添设备、赶工期。据统计,在这一行动中,水头镇制革基地共拆除油毛毡厂房51万平方米,竣工验收新建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厂房33万平方米,另有16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
污水处理工程也在加快建设。政府投资兴建了2号污水处理厂,另外5个由企业自建的污水处理厂也先后建成。
平阳县副县长陈景宝在接受采访时称:“据初步统计,2003年水头镇实行限产轮产,造成税收减少1.3亿元;2004年实行限产轮产和停产改造,造成税收减少1.5亿元。要说心疼谁都心疼,但对水头镇来说,这也是一次产业提升、上规模、上档次的机会。”
到2004年8月,具体措施出台:以“能处理多少,就生产多少”为原则进行限产;企业要进行改造,铺设新管道,实现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两水分流;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最小规模须在15个转鼓以上。这三项标准是企业通过验收的必备条件。
平阳县治污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在2003年底前,达到实现制革基地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第二步是在2005年内,实现制革基地污染情况全面整治的目标;第三步则是要在2010年实现制革产业全面升级,企业档次及环保水平全面提高,建成生态型、循环式、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的工业化基地。
“治污的力度跟抓计划生育差不多”,制革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黄方樵说,当时县里最多派过300多人到镇里来,对企业进行限令停产、严打偷排等集中整治行动。平常制革基地管委会也有50人,都是从县政府各部门抽调过来的。
从2003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水头污染治理,但仍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治污主要由企业进行集资,企业已经投入1.7亿,按政府计划还需在2005年投入近2亿。但企业普遍反映,承受下来比较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