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论坛

 

 

 

浙江环境污染危情实录 温家宝两次批示状况未改(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0:16 周末报

  排污合格企业被媒体频频曝光

  记者从东阳市环保局的《东阳环保和竹溪工业功能区环保工作情况》了解到:竹溪工业功能区现有企业13家,均经环保部门审批。几年来企业共投入环保资金2000多万元,企业废水基本做到达标排放,化工企业建有尾气吸收或处置设施。

  该文件同时指出:在2004年8月到2005年4月,环保局依法对竹溪工业功能区现有企业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对违法情况进行了依法查处。

  有关人士指出,这样的报告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企业废水排放是达标的。

  可是,浙江电视台在去年就曾经报道过,浙江东阳画水镇拥有13家企业的化工区,只有七家通过了环保验收。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化工区内居然有一家企业是无照经营。这本是一家油脂厂,可是,老板赵伟擅自更改企业经营范围,从事起工业废料加工。在非法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氟化氢,东阳市环保局测定正是这种气体导致了农作物和树木的死亡。环保局对这家企业多次处罚,勒令停产,但是,农民反映,这家企业仍然在偷偷生产。除了无照经营的这家以外,区内还有五家厂子没有通过环保验收,其中两家在“试生产”的名义下开工,另外的三家也在偷偷生产,这些企业都不具备达标排放的条件。

  七家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情况又如何呢?据调查,生产设备较为完善的东农公司多次出现事故性的污染气体泄漏,2002年有案可查的就有四起。东阳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包括东农公司在内的化工区里的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放着环保设施不用,直接向空气和江河里排放污染物的现象是存在的,但由于环保监测手段和人手不足,查处有难度。

  温岭水坦村:电子垃圾污染黑幕调查

  在一条流往村子的小溪边,遍布着线路板、破碎的显示器、机箱等,一堆堆压瘪的电器外壳、电脑机箱则不时出现在眼前,门前都堆放着旧电器和电脑零件,破碎的显示屏和主板散乱在一处键盘堆成的垃圾山前,四个民工模样的人正在分拣拆解。记者看到,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有很多村民围着大堆的电子垃圾正在拆解,他们手里拿着锤子、剪刀等工具打开机箱,取出线路板,将上面的贵重金属一一卸下。

  这里是浙江温岭的水坦村。拆解是当地最为流行的加工模式,因为它的技术最容易掌握。锤子、凿子、螺丝刀是最常用的拆解工具,“科技含量”最高的是使用电钻。许多家庭都是由成年男子负责进货和出货,老人和妇女留在家里拆解电子垃圾。

  全球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中心”

  水坦村是浙江温岭的一个小地方,这里既不临海,也不靠近公路,但是汇集了来自全球的各种各样的电器电子产品,不过它们都是破旧或者废弃的。屋边、路上、水沟里、田头、山坡上,随处都有各种被丢弃的电子垃圾。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电子垃圾理想的集散地。村里人说,这里缺少支柱产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个当地人涉足电子垃圾的拆解生意并发了财,于是便成了当地家家户户的工作。很多漂亮的楼房都是楼上住人,楼下分解废旧电器的。废旧电器经营给当地人带来了财富。但是这些垃圾也使水坦村的天空不再明朗,绿水、青山也改变了模样。这些电子产品长期堆积在房前屋后,没有经过任何防护处理。

  一个村民告诉记者,当大雨淋到这些电子垃圾堆后,雨水会渗入废品内部,最后混杂着各种污物从垃圾堆的底部流出。“等天晴了,在烈日的曝晒下,污水蒸发后散发出的刺鼻气味让人想吐。”

  根据国外的研究报告,1吨电脑部件平均要用去约0.9公斤黄金、270公斤塑料、128.7公斤铜、1公斤铁、58.5公斤铅、39.6公斤锡、36公斤镍、19.8公斤锑,还有钯、铂等贵重金属。而一吨电子板卡,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仅1磅黄金就价值6000美元,因此对这些电子垃圾进行不需要先进技术、设备成本低的手工拆解是非常有利可图的。为了节约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当地的村民对金、银等贵金属的回收,采用的是用强酸甚至剧毒氰化物来溶解金属的原始手段。而在这一过程中,废旧家用电器中至少会产生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等6种有害物质,而对于电脑之类的高精密仪器来说,则含有30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物质会沉降或经雨水淋洗冲刷,进入地面、水和土壤,然后进入蔬菜、水果,对人的健康有很大损害。加工人员长期与铅等重金属和有毒气体接触,更对人体造成直接的损伤。对于水坦村的人来说,烂手烂脚已经习以为常,癌症的发病率也比别的地方要高得多。

  隐藏着的收“益”人

  目前,电子垃圾正在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电子垃圾的产生速度也更快。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和电子垃圾的制造国,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高达700万吨至800万吨,整个欧洲的电子垃圾大约是600万吨。

  1992年由150多个国家签署的《巴塞尔公约》曾明确规定,各国所产生的有害垃圾应该在各国境内处理,严禁向其他国家输送。2003年2月欧盟颁布了类似的《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管理指令》(WEEE)和《禁止在电器电子产品中使用有害物质的规定》(RoHs)。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和企业还是不择手段将电子垃圾转运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际间的垃圾转运便随之产生并逐年加剧。有关资料透露,美国产生的电子垃圾80%都被装进集装箱运到了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中国又占了其中90%。

  目前台州的电子洋垃圾主要来自于美国、日本、韩国。十几年的废旧电器经营给当地人带来了财富,废旧电器的拆解也形成了分工明细的产业链。台州周围大大小小的港口为洋垃圾进口带来便利,椒江港就是其中一个。废旧物资是台州港进口量最大的货物,在椒江港专门卸洋垃圾的码头,被机械臂从船上一把把抓下来的废旧物资堆满码头,堆得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码头旁停着远洋货轮,据当地人说,几乎每隔几天就有这样一艘远洋货轮运来“废旧物资”。大货车每天将这些电子垃圾运到温岭,而大宗家电经修理后进入二手市场。

  据当地人称,进口废旧物资的批文都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每次在5000到1万吨不等。但是记者却了解到,国家环保总局和海关总署有过明确规定,禁止进口废电视机及显像管、废计算机、废显示器及显示管、废复印机、废摄(录)像机、废家用电话机等11类废电器。国家只允许进口如废钢材、废纸等废旧物资。

  而国内的状况也并不轻松。随着中国高新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办公、生活中使用的电脑、手机、打印机等电子产品也以惊人的速度激增。据统计,1991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才100万户,到2001年就超过1亿户,到今年3月则达到2.5亿户,预计2008年将达到5亿户。以平均每部手机使用3年计算,中国每年将报废的手机就有7000万部之多,加上手机附件和电池,产生的电子垃圾在40万吨左右。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五大件每年的淘汰量在2000万台以上。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是普通废品的3倍,它们报废后产生的电子垃圾对环境构成了严重污染。

  循环经济反成污染源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水担村之所以成为全球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中心”,是台州一些不法商人钻了这个空子,在废旧钢铁里夹杂了各种废旧电子零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专家向记者指出,水担村的电子垃圾处理是“用19世纪的技术处理21世纪的废物”,环境污染的代价惨重。

  为什么电子垃圾吸引非法拆解作坊却吸引不来正规的资源再利用企业呢?环保业内的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是非法拆解工艺大多是地下工厂,不考虑环保问题,成本极低,而正规的企业要考虑环保问题,必须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处理起来非常复杂,费用极高,兴建电子垃圾处理厂不仅投入巨大,而且在五六年内都很难盈利。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的胥树凡指出,我国目前规范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不系统、不配套,特别是废物回收的责任、废物拆解利用应遵循的规范、废物回收利用的特许经营制度、对废物回收利用的监管机制、对无利用价值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激励和引导废物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健全,现有的一些政策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全面实施。最终导致废物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

  “从宏观角度考虑,循环经济模式是正确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何品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废旧电子产品具有双重性,既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潜在性,又有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资源性。如果能采用先进工艺进行处理,这些电子垃圾不但不会危害环境,而且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实力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个晚上就把人家几十年走的路都走完。对于生产者来说,首先需要增加生产成本,从生产线到原料都要经过重新调整,企业就算有了动力后还必须有这个能力。因此,走这条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宁波:赤潮横行

  从象山西泽码头乘上渡轮,目的地是对岸的横山码头。渡轮才离岸两分钟,就看到海水中漂着一条条暗红色带状物。渡轮的安全员说,这就是赤潮。离岸越远,海水的颜色越深,从暗红色变成酱红色,甚至看上去像黑色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从条带状到块状,再成片状。

  用绳子系上一个铁桶,打上一桶海水,装在矿泉水瓶里仔细观察。远看去,这瓶水呈红色;凑近看,就发现水里有许多细小的藻类动物在不断地闪动,密密麻麻的。这就是红色螺荚藻。

  这是2004年5月27日至6月3日,宁波象山港赤潮监控区内记录到的一次赤潮。

  赤潮——渔民眼中的“海上赤魔”。“赤魔”的幽灵所到之处,鱼虾陈尸,蟹贝灭绝,只有藻类疯长,生机勃勃的海洋瞬间一片死寂,渔民颗粒无收。近年来,这个被人类的污染物“滋补”得越来越嚣张的“海上赤魔”,已经多次光顾宁波海域。根据刚刚公布的《2004年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去年宁波海域共发生了6起赤潮事件,其中仅象山港养殖区就监测到2次,并且其中一次是有毒的红色裸甲藻。2002年时,宁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共记录到的赤潮仅有3起,到2003年这一数字一下就蹿升至21起。

  “前些年,这里的海水可清澈了,蓝得让人心旷神怡。”在码头,一位从事捕捞的渔老大对记者叹苦,“赤潮一来,我们就没鱼可捕,只好赋闲在家。”

  过度发展为赤潮频发埋下祸根

  赤潮是由于海水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急剧增殖,导致海水变色、变质的现象。一次赤潮周期约为7天。赤潮不全都是红色,不同的赤潮生物所引起的赤潮颜色并不相同。在中国近海海域,可形成赤潮的浮游藻类有91种。

  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大约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赤潮藻中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所以人们又将赤潮毒素称为“贝类毒素”。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根据人体的中毒症状,又分为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健忘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西加鱼毒等许多种。近年来,还不断有新的毒素及其组分被发现。

  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有600多人因误食有毒的贝类而中毒,其中29人死亡。仅1976年至1978年间,宁波地区发生多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毒素来源于裸甲藻。

  当地养殖业的无序、无度和无偿发展,对港域内海水造成严重污染,这是赤潮形成的原因之一。记者从象山港水域养殖容量研究报告中了解到,为了使港区内水质保持二类水质标准,按目前投饵式的养殖模式,象山港网箱养鱼的养殖容量最多不能超过1.7万只网箱。即使是把目前的投饵网箱养鱼完全改用人工合成的颗粒饵料,则象山港的鱼类养殖容量也只能在4万只网箱左右。

  但是记者实地得到的数据却是,由于养殖业的过度发展,投饵养鱼网箱目前已超过5万只,年投放饵料7.8万吨,其流失量为1.8万吨,流失率高达23.6%。直接导致网箱养鱼区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浓度均大大超过四类水质标准。养殖四年的鱼排下的沉积物厚度有一米多,又黑又臭,主要成分是有机质和硫化物,硫化物含量高出非养殖区几十倍,这样的沉积环境,使底栖生物无法生存,破坏了原有的海洋生物链格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局部养殖的生态环境和养殖生物本身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危害。象山港目前已属重富营养化海湾,生态环境已有明显的局部退化。

  工业污染对海湾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历年来对象山港周边的产业没有统一规划和统一布局,造成工业布局较为混乱,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没有得到严格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象山港沿岸共有污染较强的企业74家,主要为针织品漂染、电镀、皮革助剂、化学助剂、食品罐头等行业,每年的废水排放量达183万吨,其中COD(化学需氧量)含量204.3吨,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氰化物、动植物油等也有一定的含量。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给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增添了更大的压力。

  养殖生物的灭顶之灾

  2003年,与宁波的镇海化工区相距5公里的滩涂养殖区,就曾发生过1800亩滩涂养殖海产品遭化工企业及农药厂严重污染的恶性事故,所有养殖水产全部遭灭顶之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万元。遭意外损害的养殖户共有82家,死亡的海产品有泥螺、滩涂鱼、海瓜子及沙蟹。

  当地的渔民告诉记者:“镇海区蟹浦化工园区内有一条排污河,这条河为死水,水体呈黑色。1800亩海产品的死亡与超标排放的污水脱离不了干系。每逢下雨天,河水水面上升时,化工园区就会有人用水泵把河水抽到附近的池塘里,再通过池塘的排水管排入大海。一遇涨潮,这些被排到大海里的污水,就会随海水上涨到上游。”

  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化工区排污口水体中的苯胺含量较高,超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近一倍,而农药厂排污口的苯胺含量则更高,超过规定极限3倍。正是苯胺、油类和海水底泥中的硫化物,三项污染物全部超标,导致养殖生物中毒、窒息死亡。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