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1日,欧佩克正式发出减产决定,随着国际油价的攀升,国内油价也开始上涨。与新油价相关的汽车生活,普遍车主反应平静。面对这样的平静,作为媒体,我们有些分不清好与坏,好是好在消费者的从容,坏呢?也许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原油危机的到来。于是,本期,让我们一起走入专题:《新油价下的经济与生活》。
2004年4月1日,欧佩克发出了减少原油日产限额100万桶的决定。虽然这一削产决定,剑锋直指美国,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对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带来了巨大冲击,原油价格不断上涨,油价的持续高位让所有的石油消耗大国忧心重重。
1998年,中国的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开始接轨;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就目前中国而言,国内油价是参考新加坡、伦敦和鹿特丹三地油价而制定,并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动进行调整。通常说来,国内的石油价格变动较国际石油价格的涨跌而言,应该是相对滞后的,同时涨跌幅度也并不大。
自2004年3月以来,访问国内各大媒体网站,“油价”成为了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3月31日,04年国内油品价格第一次价格调整开始执行,国内油价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制高点。
油价上涨带来的城市经济压力
国内油价的调整一直取决于政府决策部门、中石油和中石化三方。虽然之前中石油方面关于油价市场调控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否会反映到国内的成品油上还无法估计,但至少从3月31日国内成品油价的第一次调整来看,全球油价上涨已经波及到了国内油价,而且这次全国性油价上涨直到目前为止,最直接的问题体现在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和重庆等城市身上。
这些城市都有其共同点,城市大、私家车保有量位居国内前列但同时交通相当拥堵。城市大必定出行不方便,要想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买车必定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同时,私家车保有量的急剧上涨直接将问题反映到城市交通上,交通拥堵造成的结果会是油耗增加,油耗增加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油价的关心,对油价的关心又会反映到对车辆的选购上,但只要是想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的人,又都认为买车却是万万不可耽搁的。当然,在这个连环链中,油价的持续高位成为了购车潜在消费者最颇为重视的环节。
因为油价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首先会反映到购车者身上。这个时候通常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因为油价上涨养车费用随之增加,许多认为车是可买也可不买的潜在用户,就可能暂时先不买车了。而另一种情况是,会从排量上选择,原本打算购买1.6L排量的潜在用户会因此重新选择1.4L排量或者更小排量的车型。这些问题又会反映到汽车销售的经销商身上。
汽车销售商面临的经济压力,是来自于对油价上涨前对汽车销售过于乐观的估计。此前,记者曾专程采访了一位是驾驶奥拓的车主李先生和一位是驾驶宝马X5的林先生。李先生的回答是:“奥拓本来就是相当节油的低端车,油耗非常低,油价上涨对于自己的经济状况而言影响并不大。”,而林先生的说法是:“自己花116万购买这台排量为4.6L的宝马X5时,对于油价的上涨可能就没有那么直观的感受了。”通过这番回答,相信,此时,销售小排量家用轿车的经销商在面临油价上涨时所存在的困扰相对较小(本报《蜀车市》在上一期也曾报道了关于成都车市《油价涨,小排量春光灿烂》的专题),而对于销售进口车和四十万以上高档国产车的经销商来说,油价上涨对他们的销售影响也不大。如果问题出现,也应是集中体现在价位在10万至20万之间,排量在1.4L至2.0L之间的家用轿车身上,销售滞留是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与此同时,营运车辆在面临油价上涨所带来的的经济压力也显得非常具体。
油价上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油价上涨,虽然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但是正如“适度的通货膨胀带给经济的是无限动力”一样,辨证地看待目前油品的价格上涨,实际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城市经济的发展。
油价上涨,增加的必将是车辆使用者的经济负担。以啤酒公司的员工王为例,假设原来的工资待遇对他而言足以负担油价这部分经济压力,但随着使用成本的增长,原来的工资待遇可能就不够了,如果就他一人向公司提出涨工资,也许公司不会同意,但如果80%的员工都面临这个问题时,公司就会考虑,当公司给员工涨了工资以后,对于啤酒公司而言,他们的人工成本就会因此增加,这时,他们也会对自己销售的产品啤酒进行价格上调。无论是从个人所得税还是从产品销售的营业税来看,这时国家的税收状况应该是在持续增加的。
所以,虽然油价是在上涨,在进口原油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损失,但从经济学原理看来,货物价格的涨幅总是一环扣一环,至少,在目前这个尺度里,油价的上涨给国家税收带来增长还暂时大于了进口原油为国内带来的的经济损失。因此,油价上涨并不一定是坏事,某种程度上还促进了国内城市的经济发展。
石油危机,谁的责任?
本报记者/刘丽娜
欧佩克的减产直接影响到全球油价的攀升,而中国未来的前景也并不理想。《三联生活周刊》曾对此做出估算,“假设每桶原油价格上涨1美元,以去年平均每天187万桶的进口计算量来看,这意味着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每天将多支付187万美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尺度来作为衡量标准,虽然目前国内油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过了国家可以承受的阶段,不堪重负时,国家的经济就将可能面临崩溃。因此,在石油危机问题上,虽然是由欧佩克的削产直接导致,但是国内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政府的决策部门、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应当为此担起责任。
加强能源储备
过分的依赖于国外进口石油势必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道软肋,因此加强能源的战略储备应该作为基础建设来进行。如果在油价还未上涨或者油价轻微上涨时,国家大量买入原油能源,加以储存以被不时之需。这样的能源储备应当在油价持续上涨一定阶段后,国家经济已经达到不能承受之重时,再由政府出面往外抛售,不仅可以缓解消费者所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缓解原油高价位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新能源的开发
自主开发石油能源对于缓解石油危机也是另一项重要举措。为了避免对进口石油产生的过度依赖,政府决策部门、中石油和中石化应当利用目前现有的技术和资金,主动到海外能源富足地区,例如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开发石油,或者在国外的石油开发项目中中国进行参股或投资的形式,最终已取得采取原油的“份额油”形式来缓解石油压力。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依靠进口石油和国内石油开发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石油供应的多元化。
此外,开发新能源也是有效的途径,例如,在成都等城市,面临油价危机最严重的出租车就已经开始采用以燃气代替燃油的方法。这种种法,不仅只对于营运车辆有效,对于私家车而言,也同样值得效仿,当然更值得引起厂家开发生产新车型时的重视。
油价上涨三方谈
本报记者 胡鹏
“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和“能源安全”作为今年两会提到的三个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今,随着欧佩克减产,全球油价上涨,能源安全话题再一次被提了起来,同时国内也经历了04年的第一次油品价格调整,新价格已从2004年3月31日开始执行,国内各地上调额度不尽相同。以下是部分省市油价上涨情况
关于油价上涨,车主的反应较为平静。正如成都车主张先生所说:“天要下雨,随它去吧,该干啥还得干啥去。”其实,像张先生这样想法的车主不在少数,毕竟,汽油不是土豆大白菜,可以随便囤放,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对它的涨价车主们确实无可奈何,不可能因为油价上涨了,就不开车了。要说应对措施,那就是在今后要更注意节约用油。记者还采访了几位排量1.6升-2.4升的私家车车主,他们均认为:燃油在整个养车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1升油跑10公里来计算,一般一辆私家车平均每天要跑50公里,这次每升油平均价格上涨0.2元钱,也就是一天增加一元,一个月增加30元,一年增加360元,这对于购买私家车的消费群体来说是一笔很小的数目,所以不会太大影响消费者的购车计划。
油价上涨出租车司机谈:油价上涨利润微薄
与私车主相比,出租汽车司机们对油价上涨非常敏感,据有关人士测算,燃油价格大幅上涨,将使汽车行业整体运转成本大幅提高,尤其是出租车行业整体成本将上升9%左右。出租车司机们一致认为油价的上涨使营运成本更高,而承包费不变,所获利润日渐微薄,每月至少要多掏上百元,负担更重了。对此,有很多出租车司机不得不采取了多停车、少空跑、交通高峰时间不进城或避开拥挤路段的方法来节省油钱。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停靠在小区门口、宾馆门口、公共场所等处,宁愿少拉客也不愿多空跑,可这样一来势必又给出行的市民带来诸多不便。
油价上涨车商谈:多少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车热情
再来看汽车经销商们对油价上涨有何反应。他们认为油价的高低还不是消费者是否购车的关键因素。与日新月异、动辄数万的汽车降价相比,上涨的油价的确是个小数目,并没有消减人们的购车热情。入世两年多了,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便是明证。即使是在去年2月及今年4月,油价大幅提升后,人们也并很不在意油耗支出的额外增加。但仍有部分经销商表示,汽油涨价后,汽车整体销售情况虽然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这只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油价的上调一定会影响到潜在用户的购车热情。
写在专题背后
一声叹息
文/刀刀
比之去年年底的油价上涨,今年市场和消费者的反应算是平淡多了。
反正车都买了,不可能因为油涨价就把车撂一边重新用脚去丈量人生路。所以,该起步的时候还得起步,该挂挡的时候还得挂,大好河山该驱车饱览还得义无返顾。
只是秋后一算账,谁又“多收了三五斗”?
2001年,印尼因油价上涨引发公交公车司机大罢工。我们中国国民的素质岂能是东南亚的小国能比。且不说我们现在是原油净进口国,打小就从电影里知道“铁人”王进喜的事迹还历历在目,还有那些跋山涉水的石油勘探者们,他们容易吗?时至今日,大家车都能买,还在乎涨的几毛油钱?就像刀刀的家乡人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船都烂了还在乎那几颗钉子。
只有这个时候才羡慕中东的大漠孤烟,真主可以让那里什么都不产就知道咕噜咕噜冒石油;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憎恨美帝国主义的跋扈,把自己家的油井盖子都捂着,专去别人家强取豪夺乐此不疲,美国人还会担心石油涨价去排队买汽油呢。有人搞不懂的问:萨达姆不是已经被抓了吗,怎么油价还涨?笨!你以为石油问题就那么简单,那可是用一滴少一滴的东东,要把因它而起的恩怨情仇说清楚少不了是一千零一夜,想想现在你还能用这个钱买个车轮滚滚,知足吧。
话题似乎扯远了,言归正转。
据新华信公司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2002年消费者购车时最为关注的前七种因素依次是:价格、售后服务、安全性、油耗、外观、总体性能和品牌;而2003年的排序则为:价格、总体性能、品牌、外观、安全性、售后服务和油耗。这说明消费者对于品牌、外观、性能的关注显著上升了,而油耗的考虑则明显下降。
而在去年12月油价上涨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油价上涨对私人汽车消费是一场恶梦……现在来看,汽车工业1000万辆的庞大规划可能被能源危机扼住喉咙。”
天可怜见,谁说清楚了现在,谁又预见了未来?
欧佩克的轮值主席哈利勒曾经说:“美国汽油涨价不是因为原油短缺,而是炼油能力有问题。”就像说一大老爷们儿的精子没问题,可就是整个一阳痿。中国汽油涨价呢?可能刚刚相反。
现在都在盼燃油税的出台,国家税务总局还在观望适合的油价。即使开始征收燃油税,受益最大的还是小型车,而在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小型车的限制已经不是朝夕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消费得郁闷,政策还是现实?
也有人绞尽脑汁为汽油找替代品。水就不说了,记忆中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燃料电池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最现实的还是如何用整体的技术优化去节油。
现在想起,自古就有节约能源一说:“省油的灯”不是为了更多的光明嘛。如今,省油的车也是为了更好的前途。
油价涨了并且还会涨,作为买车开车的人儿啊,除了一声叹息还能怎样?总不至于回到木牛流马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