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5/02/01 09:47 信息时报
作者:曹 林
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联系北京嘉仁体检管理中心到单位接种乙肝疫苗,但在接种过程中发现疫苗竟是过期产品——外包装上写的生产日期是2002年,失效日期是2004年8月份。面对受害者消协的质问,该中心称“系工作人员疏忽,将疫苗拿错了”,“中心刚成立一年多,不会有积压的过期产品”。
过期疫苗注进中消协——这真是极具讽刺性和戏剧性的一幕,这戏剧性中巨大的反差和巧合让我们看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连作为假冒伪劣产品克星的中消协都遇到过期疫苗了,普通老百姓平常遭遇到多少过期产品——基于常理和概率论的常识判断,公众很难不发出这样的疑问。
应该说,消费者协会与假冒伪劣产品是一对“不共戴天”的冤家,假冒伪劣产品靠祸害消费者而生存,消协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存在。基于消协的监督身份和鉴别技术,假冒伪劣产品平常躲消协还来不及呢,怎么会送到消协,而且是消协的总部——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眼皮底下去“找死”?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应该是百万分之一乃至千万分之一,可这种“小概率事件”就是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身边发生了。
人们有理由怀疑:“中消协遭遇过期疫苗”这个“小概率事件”,是以“过期疫苗蒙普通百姓”那无数个“常态事件”为发生基础的,“过期疫苗误入中消协”只是无数次“钻入寻常百姓家”后的一次“失算”,是“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
人们还有理由怀疑:如果不是中消协切身遭遇过期疫苗这种“巨大反差性事件”,成为流弊的“注射过期疫苗”现象会不会被提上社会关注议程?把“过期疫苗”输入搜索引擎,搜出62400个与“过期疫苗”有关的结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医院或卫生部门给患者注射过期疫苗”这档子事情,这说明“注射过期疫苗”已成见惯不怪的流弊,有关部门对疫苗注射的监管和传染病防治存在着漏洞——如果不是中消协而是一般单位或普通公民遇到这事,“过期疫苗问题”很容易在屡见不鲜中被疏忽,轻飘飘地成为网络第62401个搜索结果。
脑海中突然联想起最近发生的几件事:知名女作家龙应台广州失窃,所有护照和证件被偷走;已故数学家陈景润家被盗,两万现金和首饰失窃;色情艳舞跳进泸州市烈士陵园,两所被撤职查办——可以想象,从名人遇贼的概率看,名人龙应台和陈景润家失窃的背后,有多少普遍市民曾遭过殃啊!如果不是依附于“名人符号”,见惯不怪的偷窃问题会进入公众视野吗?如果艳舞不是跳进“烈士陵园”这种强烈反差的地方而是普遍场所,至于被查处吗?
从“龙应台失窃”到“陈景润家遇贼”,从“艳舞跳进烈士陵园”到“过期疫苗打到消协”——这些公众视野中的“小概率事件”和“戏剧反差性新闻”,暴露出许多社会常态中被我们忽视的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