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论坛

 

 

 

罗斯基语出惊人 中国专家反驳

 

罗斯基语出惊人:中国1997、1998年度的GDP增长率上限仅为2.2%

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G. Rawski系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和历史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罗斯基教授曾师从于伯金斯教授,197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经济和历史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他为世界银行撰写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是世界银行第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研究的报告。他在《政治经济学杂志》等学术刊物
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著有多部有关中国研究的专著,并曾担任世界比较经济学会主席等重要的学术职务。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他参加辩论会,支持中国参加联合国。几年前,他曾经召集一些经济学家联名给美国政府写信,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如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家》,美国的《新闻周刊》、《商业周刊》、《中国经济评论》等纷纷大规模地报道起罗斯基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的文章,质疑中国1997年至2000年GDP增长数字的真实性,使这一原本只局限于学术圈的观点“身价倍增”,成为海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

2001年11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记者曾拜会过托马斯·罗斯基教授。那时,他就谈到过《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他说,他曾到华盛顿介绍这项研究,当时并未引起白宫的重视。他想告诉美国政府:中国并不像有些人估计的那样强大,因为中国GDP的计算有水分。

最近,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再次采访罗斯基教授,在问道什么原因促使他研究中国GDP核算问题时,罗斯基在回复的邮件中说:“1999年我们从中国的统计公报、统计摘要和统计年鉴中,发现很多不一致的情况,感觉到1998年中国GDP的实际增长率应该远低于官方统计的7.8%。于是,2000年初起正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2001年春天,美国政府也决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后来基本上接受了我的观点,即中国最近几年GDP增长被大大高估了。到了2002年,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报纸、杂志、电视台一窝蜂地争相报道,这才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罗斯基教授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学者,不是政治活动家。他说:“我没有什么政府背景。客观上我的观点倒是有助于反驳‘中国威胁论’,因为他们(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实力增长太快,会对美国造成威胁,而我认为中国的增长率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快。”
那么,罗斯基教授在《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首先,罗斯基教授不同意中国官方1997到1999年间中国实际GDP增长为23.7%。他列举了四个理由:

第一、在同样的三年中,能源消费下降了12.8%,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三年中,中国的单位能源消耗降低了30%!虽然由于计算机制造和其他低单位能源消耗的产业快速发展,但是能源系数的快速增长并不是中国经济的特点:例如,在1997到1998年,在热电、焦炭、炼油等生产中能量转换的效率都降低了,而且“总能量转换效率”并不高于1983~1984年份的平均水平。

第二、航空客户收入的增长应该超出平均的水平。1998年,航空机票发生了猛烈的价格战。航空公司对国内航线的旅客支付30~40%的折扣。如果客户的收入上升机票价格下降,旅客流量将会比旅客收入和总消费量增长快得多。然而1997、1998年的数据表明,国内航线的旅客里程数仅仅增长了2.2%,所有航线总共增长了3.4%。

第三、在遭受了列入中国20世纪前十大自然灾害,即使在94个主要产业中只有14个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而在53个产业物质产出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工业生产仍然能够增长10.75%?虽然钢铁消费和水泥产出增长不超过5%,投资支出却能跃升到13.9%的增长水平?

第四、中国称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的国内消费数据更加有问题。全国的零售增长的调查数据,显示了城乡居民人均支出费用的变化。全国零售增长比人均费用支出增长要快得多,这个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完全不能用人口增长的理由来解释,因为人口增长每年大约只是1%。

罗斯基教授得出结论:中国官方的增长故事明显与事实不符,中国GDP的统计数据出现了严重的上偏误差。按照他的估计,1998年度的GDP增长率比官方统计的7.8%要低得多,2.2%只是一个上限,实际的结果可能更低,甚至是-2.2%。

中国学者力数其谬:罗斯基的“可信度”估计方法论存在严重问题

任若恩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1982年8月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获经济学学士,1987年12月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目前是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全国高等院校数量经济学会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世界银行国际经济部高级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国际竞争力研究和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著有《中美国民生产总值的双边比较》、《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关于在中国应用的研究》、《多元统计数据分析-理论》等12本专著及教科书,中英文论文50多篇。1994年获国际收入与财富研究会的南希.拉格斯奖。

若干年前,记者曾经在北京大学听过任若恩教授的讲座,内容是关于使用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评估中国经济实力。在国内外经济学界,人们对他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当我们要求就罗斯基的研究结论采访任若恩教授时,他的合作伙伴、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告诉我们,任教授已经在着手研究罗斯基的观点,并在北京图书馆复印了2001年《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12月号上发表的一组研究中国统计数据的文章,其中包括罗斯基教授的文章。许宪春劝我们最好在10天之后再去采访。

在这10天之中,任若恩教授认真阅读了相关文章,使用国际能源组织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并把计算结果与远在法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教授磋商。

任若恩教授认为,罗斯基教授在正确地提出问题的同时,在分析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上,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估计“可信度”时,如果方法使用不当,就使对“可信度”的估计反而变得不可信了。他认为,对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率这样的国内外瞩目的重大问题,专家学者在数据处理与方法应用上应该具有严谨的态度,应该追求在目前知识下的尽可能准确,这才是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任若恩教授指出:罗斯基教授的研究方法的思维逻辑,是假定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同时假定能源的统计应该是精确的。因此一旦发现能源消耗与GDP增长不同步,就得到结论:经济增长率统计中出了问题。特别是在发现能源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时,就认为肯定是GDP的增长存在高估。

因此,能否接受罗斯基教授的方法,关键是要考察上述假定是否正确。我们在考察这一假定时采用的方法,是分析更多国家在更长时期内能源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看是否能够支持上述假定。通过考察1971~1999年期间日本、韩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能源增长数据和GDP增长数据,发现在这些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出现过能源消耗与GDP增长不同步的现象。

日本在1978、1980、1981和1985年,能源消耗的增长都至少低于GDP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1981年甚至低6个百分点。

韩国在1981年也出现过能源消耗的增长低于GDP增长7个多百分点的情况,而一些其他年份的情况正好相反,例如1977、1979、1990和1992年,能源消耗的增长都大大高于GDP增长,其中1979年甚至高9个百分点。如果因为能源增长低于GDP的增长,就认为GDP的数据可能出现上偏误差,那么在能源消耗增长高于GDP的增长时,是不是就可以怀疑GDP的数据出现了下偏误差呢?

德国在一些年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如1981、1989、1990、1991、1992、1999年能源消耗的增长都至少低于GDP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1989年到1992年出现连续4年能源消耗的增长都至少低于GDP增长4个百分点。累积起来,4年间GDP增长了12个百分点,同时能源下降了7个百分点。

英国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如1973、1975、1980、1983、1988、1995、1997年能源消耗的增长都至少低于GDP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1980年和1997年还出现过能源的增长低于GDP增长6个百分点的情况。

美国在1980、1981、1983 和1990年出现过能源消耗的增长至少低于GDP增长4个百分点的现象。

任若恩教授说,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的假定并不成立,罗斯基教授用于论证中国经济增长率统计中存在上偏误差的方法的逻辑基础是经不起推敲的。实际上,假定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相当于假定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耗系数是不变的。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来说,能源消耗系数是可能下降的。而且,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耗系数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行业的不平衡发展,也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耗系数的变化。从道理上来说,经济增长率与能源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的假定也是说不通的。

罗斯基教授方法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以航空客运的增长为根据,来确定所谓他的新估计的上限。任若恩教授认为这也是十分轻率的。他说:看看罗斯基教授所做的一系列推论,再分析一下航空客运在交通中所占的份额,并考虑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就可以发现他的推断是多么勉强。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航空客运周转量的年增长率都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但也有一些年份,航空客运周转量的年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如果罗斯基教授认为1998年的国内航空客运周转量的年增长率可以作为估计的上限,那么2000年航空客运周转量的年增长率是13.21%,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估计的上限呢?

任若恩教授认为:“罗斯基教授的方法过于简单化,过于草率,也是大失科研水准的。罗斯基教授本人也在文章中承认,他的新估计没有经验数据的牢固支持,既然如此,我不能明白,为什么还要把文章发表出来,为什么西方媒体还要对此不加分析地广泛引用?”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最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
  
邱晓华说,对于中国连年高于7%的GDP增长数据,一直有人持怀疑态度。不久前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分析师史蒂芬·罗奇曾经专门找他,探讨中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在罗奇看来,中国的统计有些让人看不懂,还有的来源不清。邱晓华说,我介绍了中国的统计方法,最终使罗奇相信中国的统计数字是可信的。
  
“类似的疑问在几年前也曾出现过。”邱晓华说,不过当时世界银行认为,我们是低估了数字,因而每次他们都将数字调高。但当他们了解了我们的统计方法后,已经开始原版采用我们的数据了。世界银行还专门写了一个报告,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在目前的技术环境和体制下基本可靠。邱晓华承认,个别地区确有数字造假现象,但他强调:“任何一个对中国的统计方法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因为个别地区的虚假而否定整体数据的真实。”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