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蓁蓁
|
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企图用直接的简单的手段来处理环境问题是不恰当的。因此环境科学的范围是很广泛的,需要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数学等等学科的交叉合作,也就是多介质的环境问题,仅仅从环境问题的某个方面去考虑是不能解决问题,而只是牵强附会。但是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来说,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权威的,不能提出异议的,并且任何问题都有答案,极大程度上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这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很不利。对我记忆很深的一个例子,是在上本科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赤潮的形成就是由于氮磷浓度的超标。这个错误的认识一直持续到一个讲座以后,我才发现,迄今为止,赤潮形成的原因仍然未明朗,因此赤潮的预测也是很难的,曾经的一个国家重大项目就是研究赤潮的预测,但是专家们的预测与实际大相径庭,他们不停地坐飞机到处观看并调查赤潮的发生,仍然找不到某些简单的指标就能预测赤潮的发生。
然而环境科学家们对于发生的环境问题,只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对于其他的专业问题很难涉及,这就需要团体合作的力量。而且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更好地把新的技术手段与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结合在一起是环境科学发展的新的方向。例如:3S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和资源调配等方面,GIS、RS和GPS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但是与不同的专家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自然界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远远超过了修复的范围。因此,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新的方法和手段往往会成为新的污染,新的问题。进一步考虑自然界中各圈层的协作,生物圈中生物间的关系,自然界原本的面貌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将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发展。“人定胜天”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应当考虑如何与自然界和平共处,人只是自然界中一种生物,而不是主宰者。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是入门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但是并不适用于解决问题。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对多介质环境问题的转化过程和包含对象的分析,并且与先进的科学设备相结合,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环境科学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