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
地球,形象地可以称为生物圈1号,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物种孕育、诞生、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我们是否可以复制一个人工的生物圈呢?
美国在花费了上亿美元和数年试验之后,生物圈2号,也就是模拟再造一个人工的生物圈的实践以失败告终了。但它揭示了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事实,即人类能力的局限性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命是复杂的,由个体生命而集成的生态系统也是复杂的,并且其运动复杂到我们目前还非常难以掌握的程度。生态系统是有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在于生态系统运动的复杂性,类似于生命的活力来源于生命个体内部的全部化学反应一样,而这些化学反应也是非常复杂的。从宏观来说,我们观察到的任何带有生命迹象的系统,都有极其复杂的运动方式。生态系统也是一种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上面提出的问题就转化成:系统复杂性由何而来?生命存在所需要的系统复杂性最低是多少?对于第一个问题,系统复杂性由何而来,可以简单归结为:复杂性来源于多样性。
对于复杂性的研究,是当前非线性科学的核心问题,但对于什么是复杂,似乎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更谈不上用一些参数来表达、比较,进行定量的研究。但是从一些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来,没有多样性,也就是系统内部含有的个体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性,系统就不可能具有生命力。也就是说,第一个要点是必须有足够多的个体,第二个要点就是个体之间要有差别。这两个要点,就是可以创造生命的多样性的两个方面。
随着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呼声也日渐壮大。不少学者已经开始研究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一问题。特别是这几十年来,生态恢复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系统还蕴含着我们尚未掌握的游戏规则,人类的能力往往被高估了,正如文章所说的”Nothing
is simple about nature”。所以我们在进行生态恢复时要特别谨慎,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如此精巧的结构是很难再造和模仿的,我们不仅要重建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使其相互作用形成所谓的食物链、食物网,更重要的其实是恢复生物生长的生态环境,这本身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大自然如此博大精深,我们所看到的,想到的,理解了的,掌握了的到底又有多少呢?一步不慎,生态恢复也许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会变成一种生态破坏。
特别要指出的是,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最终目标之一还在于保护恢复后的自我持续性状态,这就要求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可持续指标,然后对恢复前后的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对比和判断,并对恢复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不能仅仅着重于生态现状的改善和恢复。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动态变化着的,局限于暂时性的生态恢复是没有意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