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

任艳林


  人们总是喜欢简单的答案。对于一件事情,总是习惯于简单地联系、简单地理解与解释。以气候变暖而言,前半个冬天北京还在说今年是暖冬,后半个冬天又因为寒冷天数的增加大呼是冷冬,仿佛一个冬天就能说明气候变暖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殊不知看待气候冷暖与不同的时间尺度相关,岂能如此简单地概括。

  一棵树,看起来很简单,就是那个样子,但它为什么是我们所见的样子,它是如何成长为现在的样子,如果要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研究其机制,恐怕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但是这树确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化,一切时间的洗炼都浓缩在它的基因上、铭刻在它的每一片树叶里,看似简单的一棵树,其实是大自然岁月的杰作。如果说树是简单的,那也是一次次的选择剔除掉冗余后的结晶。任何一棵树,都是美的,无论是夏天的繁茂,还是冬天树叶落去后的萧瑟,每一笔线条都凝聚着自然的美。

  一棵树尚且如此丰富,一个群落就更加让人惊奇。各种生物在一定的时间走到了一起,共同生存在一定的空间中,相互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结构与关系。人们看到的地表世界很精彩,人们过去忽视的地下生物世界同样精彩、同样重要,地下生态学将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然而,当人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把这些自然植被清除后,若想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就没那么简单了。尽管人工造林已经从纯林发展到混交林,甚至开始人工栽植林下的灌木。但是人工的毕竟是人工的,其生活力总是显得有些先天不良。虽然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师法自然”、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谈何容易,其成本也远远大于从破坏中得到的收益。况且,“此一时,彼一时也”,破坏后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使人工地部分恢复到原来的植物种类,其适应性也未必仍是最佳,而且其它生物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难以修复如前。相形之下,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相对简单却更有效果。对于那些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就让自然去自己疗伤吧,她的恢复力有时大得让人惊喜,人们做不好的还不如不做。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做法,但我认为此时人的无为恐怕是对自己先前破坏行为的最好补偿。

  造化神奇,人又怎能不敬畏?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