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Nothing simple about nature

高 艳


  这是一篇对于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彼此的环环相扣的描述。文中给了我们三个例子,植物与昆虫,植物与土壤微生物,捕鱼与海鸟的数量。生物链中某个环节的衔接受到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就难以保持。文章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变化并不是很简单的想当然的,其实它的背后隐藏了无数缘由。正如作者所讲,“我们只不过是仅仅开始了解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而已”。
  从文章中,作者提到的我认为有两个地方值得我去思考。
  首先,人类与入侵性种群(不知道这样的翻译可不可以)。影响生态平衡的有自然,人为的因素,如植物与土壤微生物,捕鱼与海鸟,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类行为的影响为主。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为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人类算不算可不可以算是自然的入侵性种群?
  其次,自然的不可侵害性。我对自然的理解可能要偏激的多。不仅仅是作者所说的自然使一切答案并不简单,而是自然的力量无法抗御。有些人去讲人定胜天,或者是天人合一,但是遇到问题(比如说海啸),人力却是没有办法。中国式的传统文明其实对于人与自然的阐述是非常准确的(个人认为)。如道家思想,“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即如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人类不过是自然生命网络上得一个环节,关系如母子,尊重关切但是不可违背。就像作者提到得spotted knapweed,蔓延四处但是缺乏自然天敌。我觉得在很多环境问题的处理上,还是应该更加注重自然至上的理论,当然不是一味的服从,而是更多得致力于自然的完整和不可侵害。《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也曾讲过,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的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虽然很少有人提及,但人人都可看到的真实情况是,大自然不是这样容易被塑造的。
  作者讲,自然然使一切并不简单。我的观点就是,既然不那么容易被塑造,就不要去改变它。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