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自然的学生――读Nothing simple about nature有感

朱慧武


  David的这篇Nothing simple about nature是一篇很通俗易懂的科学小品,通过两个简单现实的生态示例,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大道理,就是:在经过亿万年漫长发展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复杂、均匀的制衡结构的大自然面前,人类几千年的科学文明发展史是相当的幼稚和浅薄的,即便是人类未来的科技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不应该、不能够蔑视自然,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自然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

  勿庸置疑的是,人类经过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现当代的信息文明之后,科技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活体克隆技术可以直接复制出一个完全一样的活生生的个体;转基因大豆制出的食用油产品充斥市场;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试图跨越千里一劳永逸地解决华北及北京的供水安全;军备竞赛和核武扩张足可以毁灭地球数百次;连太空探险都变成“民心工程”,可以载客上天了。

  我们看似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壮举。“人定胜天”、“用双手改造大自然”,这些话听起来是那么的豪迈,那么的让人热血沸腾。但是,正如David所说,Is it really so simple? 真的那么简单吗?我们做到了前无古人,也许同时也做到了后无来者。因为我们在完成“前无古人”的同时,也许就将自然破坏殆尽,满目疮痍。当家园变成了试验场,后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还用得着举例吗?且不说那些我们已经明确意识到的生态自然危机,就算是现今我们积极提出的保护环境,创造和谐社会的种种倡议和提案。谁又敢保证其中没有隐藏着任何潜在的玄机?保证它只给自然带来正面的效益?

  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不明白。但是很多人似乎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科技崇拜论之中。这正如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一列老旧的蒸汽火车,拖着沉重的身躯,以很大的加速度但是很小的速度向前方卯着劲行驶,却忽视了车头的烟囱排出滚滚浓烟,在身后拉出一条长线……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在日常的学习中,也会学习诸如环境评价、环境模型等应用型课程。但是,环境影响评价真正能够把建设或者规划工程的环境影响加以准确的描述?环境模型也能够将环境物质的变迁规律描绘得那般的精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在进行模型设计时,会有很多假设条件,而这些条件在实际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或者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成立的。

  我们对自然还太生疏,太缺乏了解。但是路,必须走下去。那么该怎么办?学习,永远虔诚的向自然――这位伟大的老师学习。

做自然的学生!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