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imple about nature’读后感


王 雅 琴


  文章整体看下来,感觉David Suzuki先生是在解释一个存在着人类扰动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但最后一句话‘And we can't assume we know how things will turn out, because with nature, the answer is rarely simple. ’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并引发了我的一个不成熟的调查设想,请老师指正。

  曾经有一同学,在我们本科毕业吃“散伙饭”的时候,边碰杯,边总结他大学四年精神状态的变化历程。他说,“我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的时候,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到了大三,转为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快毕业的时候,终于熬到了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

  听到这番话之后,我不禁在想,其实漫长人生何尝不是这四种精神状态(自负、现实、自卑、实力提升后的现实)构成的一个循环往复的排列组合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上排列着不同的状态,于是乎,这些迥异的排列构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历程,就好像不同的染色体序列造就了不同的人一样。
酒醒后又突发奇想,如果再把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设法通过一些途径,得知全世界目前活着的人中,处于以上哪个精神状态的人最多,或者将数据转化成全世界处于各个精神状态中的人占总数的百分比,应该会很有趣。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再能得到该百分比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随时间的变化图就更有价值了。我们姑且先将这个假想的调查叫做“人类自信度的历史调查”吧。这样,我们或许能够从整体水平上得到人类在每一个时间断面上曾经或正在处于一个怎样的精神状态:相对自卑?自负?还是现实?通过了解当时人类整体的精神状态,再了解人类当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有关人类精神状态与对环境的影响的回归曲线。这条曲线或许会有助于我们更合理的解释一些人类的整体行为,例如可以解释David Suzuki所描述的有关近百年来由于各种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种种趋于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在误差可接受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看看人类膨胀的自信心会在多少年之后,会将人类自己送上灭绝的不归路。

  在想出具体的调查手段并真正着手调查前,其实我的大脑里存在着一个“人类自信度调查结果”的预期结果,大致如同全球大气中CO2浓度的年变化趋势图,在存在着频繁的随机波动的情况下,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预示着人类一路走来,歌声越唱越嘹亮,自信度越来越强,随之,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对环境的扰动越来越大。但是与下图不同的是,我预期人类的自信度曲线会出现一个个较明显的平台期,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人类自信度没有迅速上涨,甚至有所下降,这很可能是由于人类对自身对自然的了解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意识到了之前所犯的错误,开始反省自己,并采取较缓和的举措,以期减少之前所犯的的错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而导致的。


图 1 人类自信度调查结果预期图(草图)


  接下来,我们来想想技术细节的实现,思考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得到调查数据。对于当代人而言,我们可能能够设计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调查问卷,以目前某一个时间断面活着的所有人为总体,取一个能够代表这些人的一群人为样本,调查一下目前人类总体的精神状态。那么,对于之前历史阶段人类自信度的调查,我们又该以何为依据呢?我目前能想到的是利用有史可查的历史上人类做过的各种大型活动为基本事实,从中量化得到相关数据。可是感觉这样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也就是用A去求解B,然后再用B的结果解释A,循环证明了。?但是我目前还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目前存在于我头脑中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可能有理论解决并付诸实践的一天;但更有可能的是,它将永远存在于我的“硬盘”中,极少占用“内存”,最终成为利用率极低的文件之一。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