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春艳
|
这是一个不久前在各种媒体上炒得很热的一个话题,当时并没有特别在意。今天读了“Nothing
simple about nature”不禁又想起了这个话题。去网上找了找,发现大家的讨论很多竟然是集中在以谁为本的问题上,甚至发展成了对环保组织的讨论。我认为这次论战中环保组织明显站错了阵地,其实完全可以在人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敬畏自然”实际上也是以人为中心的,用同样的途径达成共识可能比这样的争论更有意义。
人类是离不开自然的,就是主张不必敬畏自然的人也承认这一点,人的衣食住行大部分是来自自然系统的,人类要从自然中索取才能丰富自己。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从自然索取,但这种索取不仅是现在破坏性的开发,而是基于在更远的未来的索取。我们现在可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但是如果环境遭到了不可逆的性破坏,未来的人们就再也享受不到在自然中的快乐;如果一些物种现在消失了,未来的人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去利用它们。所谓“敬畏自然”就是要提醒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应该基于理智而不是贪欲,应该衡量现在的行为对未来的影响,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去看待自然。
就像“Nothing simple about nature”中说的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的科学还没有发达到可以任意改造自然的水平。现在的人类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在自然中行动,把地球当作了巨大的实验场,随意地添加、减少和改动其中的物质,最后这个实验会变成什么样,没人能够预料。人类却忘了自己也是这个实样场中的“小白鼠”,科技的发展水平还没有办法让人类脱离地球繁衍,这实验的后果还要由人类自己来承担。
人类总是认为科学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以前造成的灾害就迎刃而解了,可惜事实并非总是如此,生态系统的反应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就像把兔子带到澳大利亚造成了灾难,因此又根据“科学”引入了狐狸,可惜这个物种并非像人希望的那样去捉兔子,而是捕食其他小动物和鸟类,加剧了当地物种的灭绝。整个故事好像那个笑话一样:有人不小心吞进了老鼠,医生就让他再吞进一条蛇去吃老鼠。目前的科学就恰恰在进行着这样愚蠢的错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创造”新的问题。澳大利亚兔子的故事还在继续,现在引入了一种“安全”的只针对兔子的病毒,这个措施是否真的安全还有待今后的考察,而有些兔子却已经可以抵抗这种病毒了。人类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明天来解决,因为没人知道到了未来我们是否真的能解决好这些问题。
面对待尚未完全了解的自然,人类应该少制造些麻烦,多保留点余地。让未来的人也能充分的利用自然,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所以人类很有必要“敬畏自然”,行动慢一点儿,审慎一点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