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自然之间——
读“Nothing simple about nature”的地学思考


孙 海 清


人与自然——复杂巨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但又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无可回避的论题,是经典地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已比较充分论证过的一个基本问题。

  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它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系统和地理系统等组成的一个多因素、动态、开放、自组织系统。其中包括自然生产系统(如土地、矿藏、生物、森林、草原、水、空气、阳光等);人类繁衍系统;物质生产系统,精神生产系统以及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政治系统等等。

  在这个巨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人在改造自然,自然环境也做出反馈。二者之间在相互作用中,才能使大系统相互协调,结构功能优化。这是因为,人对自然的每次干预,都受到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双重制约,这种制约的结果,必然引起对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人的行为失去控制,不尊重其客观规律的整体效应,所造成的生态失衡的恶果,不是个别的、局部的,而是全球范围内的。例如,现在的全球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问题、酸雨问题、臭氧层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引起世人瞩目。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复杂的。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蝴蝶效应”: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搧动了几次翅膀,几个月后就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这一形象的描述,说的正是非线性、复杂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而现实中人类的扰动量比激动大气中几立方厘米的扰动要大的多,因而它的后果可能比雷雨更重要。

  来自人类学的知识告诉人类,人与自然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两种存在状态:“和谐”与“异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但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和谐困境”——异化。人与自然界的异化关系缘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改造所造成的对人类的惩罚性的结果,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践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

人与自然——高科技的“双刃剑”

  正当人类面临严重生态危机之际,高技术作为低能耗、低物耗、无污染的清洁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曙光,亦为人类挽救千疮百孔的地球带来了希望。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高技术与其他技术一样也不例外,它对自然环境既有积极的方面,亦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的方面。曾几何时,当人们发明了DDT、高效农药和除锈剂等当时的高技术成果而取得惊人成就时,谁曾料到带给人们的却是“寂静的春天”?给人类造成如此长期严重的危害呢?前车之鉴不可忽视。当人们正热衷于今天发展高技术之时,就应以辩证的、系统的观点和科学的态度,从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预测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以免重蹈覆辙、酿成大祸。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这一教导同样适用高技术的胜利。

人与自然——和谐的“地学文化”

  地学文化(Earth Science Culture)是地球科学体系的文化观,是人类认识、开发、利用地球,与地球相互依存而诞生的文化形态。从学科发展历史看,地学文化与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又与地球科学的自身成长紧密相依;在学科内涵上,地学文化集科学与文化为一体,将自然科学文化和人类社会文化互融,在秉承古老而传统的地学文化基础上,伴随近代地球科学的发展进程破土而出。

  地学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是地球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必须了解地球,善待地球,关爱地球;人类的世界观、生存观、发展观必须符合地球系统科学原理和自然法则;人类只有自觉维护地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节约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地学文化是教育民众、帮助人类认识地球、合理开发利用地球当之无愧的文明之师,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道德理论基础和科学知识平台。

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类要慎重

  人类生活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系统中,同时也会干预自然的演化和发展。在人类目前有限的认识水平下,我们不可能预见到当前一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不能再妄自夸口要“改造自然”,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深刻的教训。

  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的:“我们要谨记自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的。经过数万年的发展,我们的大自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人类现在已经足以能够对该系统施加干扰而且其结果是不可预知的。面对当今的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其他一些科学问题,我们人类应当慎重!”




返回
“中国环境在线”

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贝迩项目办公室制作